没有书面记录的远古补充知识

 

始盗龙〉

分类:兽脚类生存年代:晚三叠世发现地点:阿根廷体长:1~1.5米食性:肉食已知最原始的恐龙之一,其化石年发现于阿根廷西北部一处荒芜的盆地。始盗龙的体型只有中型犬那么大,但能快速奔跑,捕食和自己体型差不多的猎物,同时又被埃雷拉龙等更大的肉食恐龙猎杀。

埃雷拉龙〉

分类:兽脚类,埃雷拉龙科生存年代:晚三叠世发现地点:阿根廷体长:约5米食性:肉食三叠纪最大的肉食恐龙之一,但身材细长,奔跑速度相当快,主要捕食体型较小的猎物。埃雷拉龙的第一块化石,是阿根廷一位叫埃雷拉的农民无意中发现的,于是这种恐龙就以他命名。

南十字龙〉

分类:兽脚类,埃雷拉龙科生存年代:晚三叠世发现地点:巴西体长:约2米食性:肉食原始的肉食恐龙,身体细长,轻巧灵活,前肢较长并有5个手指。它们能捕食昆虫、蜥蜴,甚至其他小型恐龙,并且可以咀嚼食物——后来侏罗纪、白垩纪的大部分肉食恐龙,反而失去了这项能力。

莱森龙〉

分类:原蜥脚类生存年代:晚三叠世发现地点:阿根廷体长:9~10米食性:植食三叠纪的巨型恐龙,部分骨骼特征介于原始的原蜥脚类、与真正的蜥脚类恐龙之间。以古生物及科普作家唐·莱森(DonLessem)命名。

腔骨龙〉

分类:兽脚类,腔骨龙科生存年代:晚三叠世发现地点:美国体长:2~3.5米食性:肉食腔骨龙又叫虚形龙,是一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在美国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发现了大量化石。它体形纤细,善于奔跑,牙齿又多又小,主要捕食小型猎物。腔骨龙是上过太空的恐龙:年1月22日,一件来自于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腔骨龙头骨化石随“奋进”号航天飞机,被带上了和平号太空站,随后又被航天飞机载回地球。

皮萨诺龙〉

分类:鸟臀类生存年代:晚三叠世发现地点:阿根廷体长:1.3米食性:植食已知最早、最原始的鸟臀类恐龙,其学名来自它的发现者皮萨诺。主要以森林底层的植物为食,与前面提到的始盗龙、埃雷拉龙生活在同一时间地点,可能是它们的猎物。

板龙〉

分类:原蜥脚类生存年代:晚三叠世发现地点:法国、德国、瑞士体长:6~8.5米食性:植食性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原蜥脚类恐龙,拉丁文学名意为“平板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可以称为“巨型恐龙”,早期被复原为用两条后足行走,现在认为它们平时以四足行走,取食、观望时才偶尔站立。

禄丰龙〉

分类:原蜥脚类,大椎龙科生存年代:早侏罗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5~8米食性:植食由中国学者主持发掘、命名的第一种恐龙,化石发现于云南禄丰,命名人是“中国恐龙研究之父”杨锺健先生。禄丰龙的体型、形态与欧洲的板龙类似,迄今已发现了许氏禄丰龙、巨型禄丰龙两个种。其中后者体型较大,可接近8米长。

中国龙〉

分类:兽脚类,双脊龙科生存年代:早侏罗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5~6米食性:肉食第一种被定名的“国产”肉食恐龙。化石发现于云南禄丰,年由中国古生物学先驱——杨锺健命名。但当时鉴定认为它生活在更古老的三叠纪,种名便叫做“三叠中国龙”。

鸿鹤盐都龙〉

分类:鸟脚类,奥斯尼尔龙科生存年代:中、晚侏罗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1~3.5米食性:杂食化石发现于四川自贡的大山铺,是双足行走、善于快跑、视力发达的小型恐龙。常群居生活于湖岸平原,以食植物为主,兼食其它小动物。

小盾龙〉

分类:鸟臀类,装甲亚目生存年代:早侏罗世发现地点:美国体长:1.2米食性:植食是甲龙类的祖先类型(未必是直系祖先),仍保持修长轻盈、双足行走的姿态,但身上已长出了初步的护身“铁布衫”:它们的背部、体侧有一排排坚硬的骨质盾甲,能抵御当时肉食恐龙的攻击。

李氏蜀龙〉

分类:蜥脚类,鲸龙科生存年代:中侏罗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9~12米食性:植食蜀龙是中国特有的蜥脚类恐龙,也是自贡恐龙动物群的代表物种。以四川省的别称“蜀”命名,化石发现于自贡大山铺的下沙溪庙组。体型中等,但尾巴末端有个尾锤,可以抵御肉食恐龙攻击。

巴山酋龙〉

分类:蜥脚类,鲸龙科生存年代:中侏罗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15米食性:植食巴山酋龙又叫“大头龙”,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壮硕的头骨,拉丁文署名就是汉语拼音“大头”的拉丁拼写。化石发现于四川自贡大山铺,是蜀龙的近亲,但体型更为高大。

当氏隐龙〉

分类:角龙类生存年代:晚侏罗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1.2米食性:植食当氏隐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最原始的角龙类恐龙。属名“隐龙”(Yinlong)的概念来自电影《卧虎藏龙》,因其化石发现地点接近《卧虎藏龙》在新疆的拍摄地点。种名“当氏”(downsi),则是纪念已故古生物学家WillDowns,他曾参与了多次中国的古生物田野挖掘活动。

异特龙〉

分类:兽脚类,异特龙科生存年代:晚侏罗世发现地点:美国、葡萄牙体长:8~9米食性:肉食曾被认为骨骼形态特殊,拉丁文学名意为“奇特的蜥蜴”。异特龙过去被宣传为侏罗纪的霸主,后来发现了更为巨大的同期肉食恐龙,但异特龙仍是当时演化最成功、最为常见的大中型肉食恐龙。与著名的梁龙、雷龙、剑龙等生活在同一生境。

剑龙〉

分类:剑龙类,剑龙科生存年代:晚侏罗世发现地点:美国、葡萄牙体长:7~9米食性:植食辨识度最高的恐龙。背上有两排巨大的骨板,实际用途至今不确定;主要防身武器是尾巴上的四根尖刺。剑龙脑袋很小,牙齿较细,适合取食靠近地面的嫩叶。有观点认为它们有时也会用后腿直立,去够较高处的嫩叶吃。

雷龙〉

分类:蜥脚类,梁龙科生存年代:晚侏罗世发现地点:美国体长:20~22米食性:植食侏罗纪蜥脚类的典型代表。早先因为命名法则,霸气的“雷龙”一名被废除,称为“迷惑龙”,年雷龙又从该属分出,成功“复活”。雷龙身躯庞大,但细长的尾巴占了近一半体长,因此体重只有14~15吨。它们就像今天的大象一样,在平原上成群结队生活,景象想必非常壮观。

腕龙〉

分类:蜥脚类,腕龙科生存年代:晚侏罗世发现地点:美国体长:22~25米食性:杂食侏罗纪最高的恐龙之一,前肢特别发达,长颈向上能抬到13米的高度,如同当时的长颈鹿。而它们的后肢和尾巴,却相对较短。腕龙与雷龙、迷惑龙、梁龙等其他蜥脚类巨龙生活在同一生境,数量相对较少。它们凭借傲视群龙的身高,可以在取食高度上,尽量避开竞争。

永川龙〉

分类:兽脚类,中华盗龙科生存年代:晚侏罗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8~11米食性:肉食最著名、化石最完整的大型国产肉食恐龙,主要出土于重庆、四川。身体强壮,牙齿锋利,能威胁包括马门溪龙在内的当时各种蜥脚类巨龙。

马门溪龙〉

分类:蜥脚类,马门溪龙科生存年代:晚侏罗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22~35米中国恐龙的“头号代言”,脖子长度相当于全长的一半,是脖子最长、颈椎最多(19块)的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四川、重庆和新疆,其中新疆的中加马门溪龙有35米长、75吨重,是已知的亚洲最大恐龙、侏罗纪最大恐龙!

鹦鹉嘴龙〉

分类:角龙类,鹦鹉嘴龙科生存年代:早白垩世发现地点:中国、蒙古体长:1~2米食性:植食因有一张钩状的“鹦鹉嘴”而得名。虽然没有角,但其嘴喙、骨骼的形态都与后来的角龙类很相似,是角龙类演化中的一个早期分支。它们的前肢有一定抓握能力,结实的嘴喙适合切断枝叶,还会吞下“胃石”帮助磨碎食物。

原始中华龙鸟〉

分类:兽脚类,美颌龙科生存年代:早白垩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1米食性:肉食年在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开始以为是一种原始鸟类,定名为“中华龙鸟”,后被证实为一种小型肉食恐龙。中华龙鸟化石的发现,揭开了“羽毛恐龙”和“龙鸟同源”研究热潮的序幕。虽然中华龙鸟不是鸟,但人们终于弄清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从这个角度讲恐龙并没有绝灭,而是至今仍飞翔在天空中。

意外北票龙〉

分类:蜥脚类,镰刀龙超科生存年代:早白垩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2.2米食性:植食化石发现于辽宁北票,年定名。它是继年的中华龙鸟之后,第二种被确定身披羽毛的恐龙。北票龙身上有两种羽毛,一种是覆盖体表的细小绒毛,可能用于保暖;一种是较长的羽毛,长在头颈、前臂和尾巴末端,可能有装饰作用。

华丽羽王龙〉

分类:兽脚类,远角鼻龙科生存年代:早白垩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7.5~9米食性:肉食中国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的最大肉食恐龙,也是已知最大的“羽毛恐龙”。在华丽羽王龙的化石上,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丝状的羽毛印痕。这是一种结构简单的原始羽毛,可能用于保温。实际上,羽毛很可能是兽脚类恐龙演化初期就有的特征,最初可能用于求偶炫耀。羽王龙的发现,使人们对恐龙身上羽毛的演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小盗龙〉

分类:兽脚类,驰龙科生存年代:早白垩世分布区域:中国体长:0.55~0.7米食性:肉食意为“小型盗贼”,发现于辽西热河生物群。它是已知最小的恐龙之一,更以长有四个翅膀而闻名。小盗龙的前肢、后肢上都有翅膀,还有较为完善、接近鸟类水平的飞羽。虽然由于身体结构限制,它们很难靠拍打翅膀振翅高飞,但这副配置足以让它们在树木间灵活滑翔。

千禧中国鸟龙〉

分类:兽脚类,驰龙科生存年代:早白垩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1.2米食性:肉食因化石于年发表,种名为“千禧中国鸟龙”。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提供了极好的研究素材。辽西“热河生物群”的又一明星恐龙,身体结构酷似鸟类,是小巧敏捷的掠食者。年有美国学者提出中国鸟龙可以分泌毒液,但此观点如今已少有人支持。

寐龙〉

分类:伤齿龙科生存年代:早白垩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1米食性:肉食寐龙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它的属名(Mei)直接用汉语拼音,由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徐星命名。原来在化石上,完整保存了它的睡姿:后肢蜷缩在身下,脑袋伏在一只前肢之后,与现代鸟类的睡姿如出一辙。

禽龙〉

分类:鸟脚类,禽龙科生存年代:早白垩世发现地点:西欧体长:约9~10米食性:植食年命名,是继斑龙(旧称巨齿龙)之后,第二种被正式命名的恐龙。它们是身躯健壮的植食恐龙,主要用四条腿行走,也可以双足立起身体。前足的内侧趾形成尖利的“大拇指”,可用于防身。

青岛龙〉

分类:鸟脚类,鸭嘴龙科生存年代:晚白垩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约7米食性:植食中型的鸭嘴龙类,化石发现于中国青岛附近的莱阳。由于头骨上有棘刺状的“顶饰”,种名称为“棘鼻青岛龙”。这种顶饰在鸭嘴龙类中独树一帜,对于它们活着时的顶饰形态,至今众说纷纭。

甲龙〉

分类:甲龙类,甲龙科生存年代:晚白垩世发现地点:美国体长:约5~7米食性:植食恐龙中的“装甲车”,背部和体侧披着厚重的骨板,两边有尖刺增强防御;尾巴末端后还有个沉重的骨锤,看上去全副武装。不过由于这副甲胄,甲龙的生长速度慢于一般恐龙,成年后也只有中小体型。相比同期的霸王龙,甲龙的体型要小上几个级别,它的防御主要是针对小型肉食恐龙。

棘龙〉

分类:兽脚类,棘龙科生存年代:早白垩世发现地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体长:15米食性:肉食(食鱼为主)最大、最特别的肉食恐龙。背部有高达1.65米的长棘,是由脊椎骨的神经棘延长而成,推测由皮肤连结成巨大的帆状结构。古生物学界对它的复原几经大改,目前主流认为它平时生活在水中,以捕鱼为生;四肢较为短小,用扁平的尾巴推动身体游动。

霸王龙〉

分类:兽脚类,暴龙科生存年代:晚白垩世(最后时期)发现地点:美国、加拿大体长:11.5~13米食性:肉食最著名的肉食恐龙,直到白垩纪末期最后的两、三百万年才出现,堪称恐龙时代的“末代霸王”。虽然霸王龙并非最大的肉食恐龙,但它们的身躯极为强壮,视觉、听觉、嗅觉和智力都颇为出色,咬合力也是史上所有恐龙中最强的。

胁空鸟龙〉

分类:蜥脚类,近鸟龙科生存年代:晚白垩世发现地点:马达加斯加体长:约0.7米食性:肉食胁空鸟龙是种小型掠食者,体型接近始祖鸟,第二脚趾拥有镰刀状趾爪,类似伶盗龙。生活在当时已独立成岛的马达加斯加,像小盗龙一样有较为完善的翅膀(只有一对)、飞羽,能在空中滑翔。

玛君龙〉

分类:兽脚类,阿贝力龙科生存年代:晚白垩世发现地点:马达加斯加体长:约7米食性:肉食玛君龙的学名意为“马达加斯加的蜥蜴”,是晚白垩世马岛上最大型的掠食者。化石证据显示,玛君龙有同类相食现象,这可能与旱季时的食物匮乏有关。

诸城龙〉

分类:鸟脚类,鸭嘴龙科生存年代:晚白垩世发现地点:中国体长:可达16.6米食性:植食(偶尔吃水生螺蚌)发现于中国山东的白垩纪恐龙之乡——诸城,是已知最大的鸭嘴龙,也是恐龙时代末期最大型的恐龙之一。脑袋像马,嘴里有数千颗坚实的牙齿,能磨碎粗糙的植物。

肿头龙〉

分类:肿头龙类,肿头龙科生存时间:晚白垩世发现地点:美国体长:约5米食性:植食头盖骨异常肿厚,并扩大成了一个突出的圆顶,头颅极其坚硬。这种“铁头”可能主要不是用来防身,而是用于求偶打斗。肿头龙主要生活在山地的内陆平原和沙漠中。

窃蛋龙〉

分类:兽脚类,窃蛋龙科生存年代:晚白垩世发现地点:蒙古体长:1.8~2.5米食性:杂食年,美国中亚考察队在蒙古戈壁发现了它的化石,误认为它正在偷原角龙蛋,便起了这个名字。后来研究发现,那具窃蛋龙化石旁边的蛋,其实是它自己的蛋,窃蛋龙并不是“偷蛋贼”!

三角龙〉

分类:角龙类,角龙科生存年代:晚白垩世发现地点:美国体长:7~9米食性:植食恐龙时代末期的种类,与霸王龙同一时期,也是它们的主要猎物。三角龙的脑袋很大,后脑勺上有巨大、实心的头盾,还有三根尖利的角。这副防御在霸王龙面前并不总能凑效,因此也有观点认为,它们的头盾和角主要用于求偶打斗。

伶盗龙〉

分类:兽脚类,驰龙科时代:晚白垩世发现地点:蒙古体长:约2米食性:肉食伶盗龙旧译迅猛龙、速龙、快盗龙,生活在晚白垩世的蒙古,因电影《侏罗纪公园》而出名。实际上,伶盗龙的体型远没有电影里那么大,而且很可能也不是群居猎手(化石基本都是单独发现),很难捕猎大型猎物。。由于许多近亲物种的化石上都有羽毛,伶盗龙活着时应该也是身披羽毛。

掠食龙〉

分类:蜥脚类,纳摩盖吐龙科生存年代:晚白垩世发现地点:马达加斯加体长:约15米食性:植食属于蜥脚类恐龙中的巨龙类,“掠食”的名字来自马达加斯加当地神话中的一位巨人,其实它们和其他蜥脚类一样是吃素的。为了防御捕食者,它们的皮肤之下还有硬质骨化结构,如同护甲。IOMA新展|超件作品汇聚国内顶尖自然科学艺术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zz/135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