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克里斯蒂人人都有谋杀的欲望

 

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个名字的意义远超出“通俗畅销作家”,它甚至已挣脱“世界侦探文学”框架的束缚。从30岁出版第一部《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到84岁的最后一部《帷幕》,在其长达50余年的创作生涯里,阿加莎写了80余部侦探小说,作品被翻译成超过种语言,总销量突破20亿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法国总统戴高乐都是其忠实读者。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Christie~),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三大推理文学宗师之一。她开创了侦探小说的“乡间别墅派”,即凶杀案发生在一个特定封闭的环境中,而凶手也是几个特定关系人之一。她始终以动机分析人性,为读者展现特异怪诞的心理世界。

她让阅读从贵族走入平常家庭,不仅在书,她的大量作品更被改编成影视剧——戏剧《捕鼠器》在舞台久演不衰;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曾获多项奥斯卡奖;赫尔克里·波洛和简·马普尔小姐,这两个由她塑造的侦探,更是在电视剧中大放异彩。在这个讲究“IP”的时代,阿加莎成了真正的英国最大文学IP。

我们会好奇——谋杀,这一最不可原谅的罪恶,为什么吸引我们这样乐此不疲地将其文学化乃至娱乐化?在凭借一个指纹就可以找出罪犯的今天,为什么我们依然爱看比利时侦探波洛戴着他的夹鼻眼镜,端详嫌疑人的表情?为什么在已经熟知她“乡村别墅派”的风格、“密闭空间犯案”模式和“开会式”破案套路后,我们依然对她笔下的谋杀欲罢不能?

答案在人性。虽然善恶并存于人性中,但阿加莎将恶的部分彰显,让那些对邪恶的感知仍旧浑噩的普通人惊悸,警惕自我被贪婪、仇恨和孤独所腐蚀,警醒自我不要被邪恶所控制。“人人都有谋杀的欲望”,这日常性邪恶的戏剧化表达,是阿加莎侦探小说最大的魅力。

阿加莎·克里斯蒂相信人性本恶。终其一生,她都在描写日常性邪恶。在其80多本推理小说中,看不见现代犯罪里变态的犯人——他们都是普通人,可能是老实深情的丈夫(《尼罗河上的惨案》)、救死扶伤的医生(《罗杰疑案》)、青春逼人的模特(《五只小猪》),主持正义的法官(《无人生还》),甚至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怪屋》),他们没有特殊性,他们就是我们。

人性里天生的邪念导致罪犯的普遍存在,他们可以是任何人,但邪恶却是相通的。对此,人类无能为力,需要我们做的也许只剩下——不要让邪恶侵占了心房。

人性七宗罪:不要让邪恶进入你的心房

撰文

新京报记者柏琳

第一宗:冷漠

人物:医生

罪行:冷漠

案件:罗杰疑案

手法:割喉

地点:书房

对一个男人,你怎么敲诈他都行——但对一个女人,你就不能逼得太厉害,因为女人的内心有一种说真话的强烈愿望。她们被逼得太厉害,在危急时刻,她们不顾安危而最后陷入绝境,为图一时的极大满足而把事实吐露出来。

事件:乡村医生谢泼德,中年单身,和姐姐一起住在金艾博特村里的祖宅里。他四处行医,出入在爱嚼舌头根的女人和失意的男人之间。人过中年,日子过成了一潭死水,曾依靠敲诈来的钱财做投机生意,企图打翻身仗却血本无归。

不料他敲诈错了对象,一步错步步错,被勒索的女人自杀了,死前寄出的一封信让谢泼德面临人生危机。他冷静地完成了杀人,剩下的时间都在和大侦探波洛周旋。这桩平静的谋杀案,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凶手的自述——带有一种成就感,当然也有失落,要是波洛不来这个村子种西葫芦就好了。

在还没那么现代化的英国乡村,乡村医生除了治病救人,更多承担了“拯救灵魂”的角色,而这样一位披着“道德教化”外衣的医生,不甘心人生走向平庸灰败的终点,于是一点点积累起了恶。这邪恶居然成了他庸碌一生里唯一的“亮点”。越是平庸的人,越渴望生命中发生“惊奇”。这种渴望强烈到畸形的地步,不惜用别人的生命,乃至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作为医生,他的良知早已被不甘心所吞噬,谋杀的对象是谁并不重要,这是彻头彻尾的冷漠。

第二宗:偏执

人物:小孩

罪行:偏执

案件:怪屋

手法:下毒

地点:一座怪屋

孩子们会把欲望转化为行动,而丝毫不受良心责备。一个孩子对他的小猫生气了,说“我要杀了你”。于是就用锤子去砸小猫的头——然后非常伤心,因为小猫再也醒不过来了!

事件:富商利奥尼迪斯在家中被人毒杀,他孙女索菲亚的男友查尔斯试图从住在这幢怪别墅里的11个人中找出凶手。随着调查的深入,一家人之间的相爱表相被狰狞的真相撕裂。当最终的冷血杀手指向的是家中才13岁的小女孩乔瑟芬时,所有人都难以置信。

长得丑且孤僻的小姑娘,家人总对她视而不见,任其扭曲地成长。暴躁的一家之主爷爷总是骂她,而父母和亲戚也对她不闻不问。终于有一天她杀了爷爷,进而又杀了厨娘。理由很简单:“爷爷不让我学芭蕾”、“厨娘总是骂我,她啰嗦。”这简单的理由背后,隐藏的是人性里未经控制的原始残忍。

在这部小说中,阿加莎运用了弗洛伊德“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层面理论,小姑娘无疑处在内心欲望还未被教化(“自我”)调和的“本我”阶段,然而在她不成熟的心灵发生异化时,身边的成年人漠然处之乃至冷嘲热讽,最终使得乔瑟芬活在自我的偏执世界中,并把这种偏执转换成一种报复成人的变态心理。阿加莎用一个孩子的视角,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展现了人性异化的悲剧。

第三宗:自私

人物:模特

罪行:自私

案件:五只小猪

手法:下毒

地点:花园

那一刻,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活力、喜悦和精力。我看着他死掉,但是我却不知道我杀死的其实是我自己──不是他。

事件:侦探波洛受委托调查一桩16年前的谋杀悬案。当年,才华横溢的风流画家喝下一瓶啤酒后毒发身亡。所有证据指向妻子卡罗琳,她被处以绞刑。经过波洛与当年的五位嫌疑人的对话,结局令人震惊——青春逼人的模特埃尔莎,意外得知画家在完成画作后就会离开自己,她为了报复画家,设计杀了他并嫁祸给其妻子。

谋杀本身并不惊奇,震惊的是埃尔莎面对指控时的跋扈。16年前,她的青春拥有一种原始而强壮的美,而这美的另一面是残酷而炽烈的欲望,这样无畏且自负的埃尔莎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她被自己自私的爱欲操控。罪行揭露后,在波洛和埃尔莎之间有这样令人胆寒的对话:

她盯着他。“你以为我哪怕有一点点在乎我丈夫怎么想的吗?”“不,我不认为。我觉得你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在意过别人怎么想。要是在意过,你兴许会幸福得多。”她连忙问:“你怎么还替我惋惜?”

“因为,我的孩子,你有那么多东西要学。所有的成人的感情——惋惜,同情,理解。你知道的只是——曾经懂得的——爱和恨。”

“犯罪心理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16年前根植于人性里的自私,16年后依旧如此。

第四宗:傲慢

人物:法官

罪行:傲慢

案件:无人生还

手法:连环局

地点:孤岛

十个黑孩子去吃饭,一个呛死剩九个。

九个黑孩子睡过了头,一个不醒剩八个。

八个黑孩子上德文,一个留下剩七个。

七个黑孩子砍树枝,一个砍死自己剩六个。

六个黑孩子玩蜂箱,大蜂蜇死一个剩五个。

五个黑孩子打官司,一个进了法院剩四个。

四个黑孩子去出海,熏扉鱼吞吃一个剩三个。

三个黑孩子上动物园,大熊抓住一个剩两个。

两个黑孩子晒太阳,一个晒焦啦剩一个。

一个黑孩子太孤单,一个黑孩子太孤单,吊死自己全完啦!

事件:十个互不相识的人被邀请到一座荒岛上,交通工具全被损毁,失去与外界的联系。在一首恐怖的印第安童谣里,预示着每个人曾犯下的罪行和即将到来的死亡方式。一时之间人人自危,相继死去,活着的人互相怀疑。

这部被誉为“天上掉下来的推理小说”,谁是凶手是最大疑问。结尾处,阿加莎借凶手自述揭开了谜底,又塑造了双重性格的法官沃尔格雷夫的形象。这个看似戏剧化的凶手,就像是现实生活中强烈主张正义,却无法伸张正义之人的极端。阿加莎在此讨论了一个伦理悖论:谁有权利审判法外之徒?一个世俗意义上的正义之人,是否就能够傲慢地定夺他人生死?通过既是凶手又是被害人的法官自述,阿加莎给出了人性中如何审判善恶的自我思考。

第五宗:鲁莽

人物:无名氏

罪行:鲁莽

案件:奉命谋杀

手法:钝器击打

地点:秘密书房

我恨她,因为她是正确的。如果有的人总是那么一贯正确,那也是很糟糕的。它会使你越来越感到自己的不足。

事件:这个案件的罪犯是谁并不重要,因为它几乎是一桩教唆犯罪。施恩者越是慷慨大度,受恩者越是心理压抑,这是一种微妙的人性。浪荡子杰克死于监狱,却声称自己清白:他发誓说,养母蕾切尔在自家书房被人用拨火棍击打头部时,他正在路上搭便车。阿瑟·卡尔加里博士可以证明杰克的清白——因为凶手另有其人,但是他的证明来得太晚了,而且,真相并不受欢迎。

死者蕾切尔是个乐善好施的女富婆,她疯狂地收养孩子,被强烈的母性占有欲遮住了双眼,她控制主导孩子们的一切,“永远正确”,却从来不考虑人性问题。“她从来就不明白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反应,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来越独断专行。她知道什么是对的,她知道什么是最好的。”

这个就像蜂王一样管理家庭的人,激起的是人性深处最微妙的反感。也许,像王尔德说的那样,“不服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美德”。但当这逆反遇见一群青春期的孩子,就成了悲剧的核心。他们知道自己的愚蠢,他们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来找到正确的路,而蕾切尔无疑不懂这些。

第六宗:愤怒

人物:众人

罪行:愤怒

案件:东方快车

谋杀案

手法:刺杀

地点:火车车厢

不可能的事原不会发生,因而不管表面现象如何,发生的事必然是可能的。

事件:这是侦探波洛唯一的一次“法外开恩”,这是一部有惊人想象力的推理小说。在一趟从中东开往欧洲的东方列车上,12名乘客会聚一堂,策划谋杀曾经的绑匪、现在的美国富商雷切特。波洛对12名旅客的心理做了缜密分析后判断,杀死这个商人是12个人共同作的案——雷切特曾是一名绑架并杀害一个小女孩的罪犯,破坏了数个完整家庭,制造了令人发指的悲剧,他最终被12名复仇者合谋杀死。12道用刀刺的伤口,其深浅分别代表12个人对邪恶不同程度的愤怒。这12个人在被识破后,在代表着法律公正的侦探和法医的帮助下,逃脱了法律制裁。

这是一场“迟到的正义”,与《无人生还》类似的地方在于——这些平日里隐匿于茫茫人群中的来自各行各业的人们,面对法律无法制裁的罪恶,组成了一个自发的陪审团。雷切特逃脱了法律,却逃不出人性审判。12个人用“以眼还眼”的方式,对他进行了一场人性制裁。与其说这是一场合力的集体谋杀,不如说这是一次愤怒的集体审判。

当姗姗来迟的所谓正义最终到来,死者的罪恶又被新的罪恶所替代,虽然波洛的成全让读者动容,然而,“以眼还眼”的人道主义复仇,其本身是否正义?当所谓的正义和人性纠缠,孰是孰非?

第七宗:贪婪

人物:情侣

罪行:贪婪

案件:尼罗河上的

惨案

手法:枪杀

地点:轮船客舱

不要让邪恶进入你的心房。

事件:所有美好的开始,并不会必然导向美好的结局。人性中的贪婪,会引发接二连三的祸患。家财万贯的女富豪林内特小姐横刀夺爱,与闺蜜的男友西蒙·道尔结婚了,他们乘坐由英国驶向埃及尼罗河的豪华邮轮去度蜜月。这艘邮轮上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豪绅和名媛,但发生在邮轮上的连环谋杀案使得这场原本甜蜜的旅程变成“死亡之旅”。一切都源于人性里无止境的贪婪。

这贪婪指向情欲——林内特原本是女王,以为自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她以为自己的魅力足以征服任何人,却不知这个她要的男人爱上的只是她的财富;这贪婪指向物欲——男人因对财富的贪婪而动杀念;这贪婪甚至指向爱——被爱冲昏头脑的闺蜜不惜成为杀人帮凶,她不为钱财,只为得到完整的爱。

这贪婪导致人的心房逐渐向邪恶打开,从此再无关上的可能。人性里的贪婪,会让一切可能幸福的结局,发生令人唏嘘的逆转。

本文整理自新京报书评周刊B04-05版。作者:柏琳;编辑:柏琳、李佳钰、张进。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8月12日《新京报》B01版~B12版

「点击图片直接浏览」

「主题」B01

阿加莎·克里斯蒂:人性有罪

「主题」B02

想象的重负,让她绽放勃勃的生命之花

「主题」B03

在虚构中,看见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主题」B04

不要让邪恶进入你的心房

「主题」B05

不要让邪恶进入你的心房

「文学」B06

好的小说,会让读者成为历史的在场者

「艺术」B07

演员阿米尔·汗:用行动改变不完美的世界

「悦读」B08

青山七惠:《快乐》是一个并不快乐的故事

「温故」B09

汉学家魏斐徳:若无明确史观,文献只是素材

「新媒体」B10

要爱要动容,要守住内心的良善

「书情」B11

《未知大学》等7本

「人物」B12

王福春:让满载四十年行旅百态的火车迎面而来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我的前半生》

蔡澜

王者荣耀

空巢青年

宗萨仁波切

年中好书

六神磊磊

寒门难出贵子

恐婚

冷暴力

山寨《人类简史》

林奕含

钱理群

衡水中学

读书日

平庸之恶

假课文

养猫

自闭症

法律与舆论

原生家庭

婚外恋

性教育

古典诗词

刷热点

“爱国主义”

共享单车

胡适

国学低俗化

弟子规

年度好书

朋友圈

高房价

篡改历史

抑郁症

心灵鸡汤

可以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骗人
白巅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zlyy/6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