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假期里饮食不规律、天气转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孩子都扎堆生病了,让家长们既心疼又着急。
那近期儿童多容易出现什么病症?应该怎么防治呢?一起跟小编来看看~
警惕这些常见病
1.上呼吸道感染医院疾病预防控制科的孙广荣主任告诉小编,医院里儿童的就诊人数有所增加,这与冷空气的到来有很大的关系。生活场所的气温变化、假期出去游玩比较疲劳等也是造成孩子感冒发烧的重要因素。
孙主任建议,长假过后,家长要
怎样预防秋季生病
1.秋季添衣要循序渐进俗话说“春捂秋冻”,天气刚转凉的时候,不要立即给宝宝添置过厚的衣服,要循序渐进,逐步添加,早晚温度比较低时可以适当多加一件薄薄的外套,使其逐步适应外界天气的变化,提高宝宝的抗寒能力,减少感冒的发生。
2.不需要刻意滋补孙主任说,秋季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水果,补充维生素C,但不建议吃太多滋补的食物。因为孩子属于稚阴稚阳体质,很难掌握滋补的量,补得大了对孩子并没有好处。
3.户外适当活动
秋天天气比较干燥时,应注意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运动的时候应注意避免太过于剧烈,以免因大汗淋漓而耗津伤液,到了冬天时,天气虽然比较寒冷,但也不能老是窝在家里面,在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带孩子到外面活动下,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呼吸系统与新陈代谢功能,还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小儿耐寒抗寒的能力。但哮喘的孩子在干冷的环境下不适合运动。
“游泳是最适合孩子的运动,一般4、5岁就可以开始学习游泳了,哮喘的孩子也适合游泳。”孙主任说。
4.让孩子多喝水多喝水可以保持粘膜湿润,成为抵挡细菌的重要防线。应该教会孩子养成多喝水的习惯,上学、外出让孩子带个水壶,教育宝宝要随时进行补水,不能等渴了才来喝水。
如果孩子排斥白开水,可以试着喝些菊花茶、乌梅汤、金银花露等。平时多给孩子吃富含水分的应季水果,如西瓜、梨、橙子等。各种菜汤也是补充水分的重要手段,清汤可以稀释菜肴的盐分,并保持孩子体内水分平衡。但是要少喝饮料。
5.远离和控制传染源秋冬寒冷干燥的天气有助于病毒存活和传播,患者或已痊愈的人都是病毒的携带者,所以要尽量避免带小宝宝去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去,最好带上口罩,这是预防的第一关。
在家庭环境下,也要
一般说来,孩子患病初期常先有精神状态方面的改变。例如,孩子突然变得特别缠人或特别烦躁,一点小事就会闹个没完,显得有些“不讲理”,但当父母转移其注意力后,孩子还会高兴起来,可过了一会儿,也许又因另一件小事而开始腻腻歪歪、吭吭叽叽的了,这可能表明患病了。
精神状态改变还可以是打蔫。孩子平时总是精神十足的,突然这天变蔫了,也可能是预示孩子患病了。
吮奶或吃饭不好也经常是患病先兆。一些疾病,在其他症状尚不明显时,孩子就可能有食欲不振或呕吐等表现,小婴儿表现为吮奶无力、拒绝吃奶、呕吐;大些的孩子则是不想吃饭或呕吐。当父母发现孩子无原因而吃饭不好,就连平时喜欢吃的东西也提不起胃口,就要小心孩子是否患病了。
孩子睡眠不好也是患病信号。包括夜间惊醒、哭闹、不眠、入睡困难等。此时的睡眠不好往往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原因,如睡前过于兴奋等等。
此外,孩子呼吸音变粗,鼻子出气时有咝啦啦的感觉也是患病信号。哮喘的孩子发病前可能会出现“熊猫眼”,如果家长看见患有哮喘病的孩子出现黑眼圈,就一定要注意了。
一些慢性病,孩子会表现为发育迟缓和爱哭闹,父母应找找原因,医院检查一下,以早期发现疾病,及时给予治疗,让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用药7大常见错误
错误一:感冒马上用药婴幼儿感冒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感冒是可以自愈的,通常5-7天左右病毒就能被身体清除。不过,许多妈妈在这5-7当中根本无法淡定,必医院开药打针或者擅自给宝宝吃感冒药,这实在是一种误区。
实际上,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能够马上治愈宝宝感冒,宝宝从感冒到恢复总是需要一个过程,流鼻涕、咳嗽等症状可能会持续2-3周左右,通常推荐多喝水,多休息,调节室内的温湿度保证宝宝体感舒适,无需额外使用感冒药。
目前,欧美等国都不推荐给2岁以下的宝宝使用感冒药。因为:感冒药在宝宝身上做的研究很少,无法保证用药安全。小孩不是缩小版的成人,根据成人用药剂量推算儿童剂量是不科学的。有的国家,甚至把不推荐使用复方感冒药的年龄提高到了4岁,甚至6岁。
不过,这并不是说,宝宝感冒了,什么情况下都不需要用药,等1周自然就会好。如果感冒发烧腋下温度超过38.5℃,就推荐使用退烧药退烧了,这主要是为了缓解发烧给人带来的不舒服,同时也是预防可能因高烧引起的高热惊厥。如果是合并了细菌等病原体的感染,还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的。
错误二:绝对拒绝抗生素现在许多妈妈都谈抗生素色变,对抗生素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一些妈妈甚至完全拒绝抗生素,于是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觉得抗生素很可怕,要少用抗生素,用两天病好了,就赶快停掉。
一般来说,抗生素不能滥用,强调的是“滥用”,因为滥用可能造成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如果宝宝并没有没有患细菌性疾病,却使用抗生素,就属于“滥用”。
但如果宝宝是患了细菌性疾病,就该用的时候还是要用。
抗生素去对抗疾病,常规起效大概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起效之后,需要持续地抵制这个细菌,大概需要3-5天的时间。如果只是吃了一两天,发现起作用了,就停用抗生素,这个时候有的细菌可能只是被抑制并没有被杀死。
在停药的过程中,细菌刚好就获得了更强的变异能力,产生了耐药菌株。下次再用抗生素的时候,这个抗生素对它就不起作用了。所以,你的疾病不仅没治好,还可能会变得更严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旦使用了抗生素,就一定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地去使用。
错误三:滥用维生素维生素在宝宝的生长发育中确实起着重要作用,但不可盲目地认为多多益善。不少药用维生素有一定的不良作用甚至毒性反应,尤其是脂溶性维生素,用量过大或过久可能造成体内蓄积而中毒。
如鱼肝油(含Va与Vd)吃多了可引起发烧、厌食、烦躁、肝与肾脏功能受损。水溶性维生素虽较安全些,但也不可疏忽,如Vc服用过多可诱发尿路结石、脆骨症等。
错误四:一病多药宝宝生病,许多妈妈都会着急上火,分寸大乱,一些妈妈在给宝宝用过一种药物后,发现并没有效果,于是就想着换一种药试试看,殊不知,这样多种药物齐头并进。药物过杂,互相之间作用可抵消,而毒性反应却相加,不仅疗效不好,而且会出现不良反应。
如将磺胺与Vc联用,可加重肾脏中毒;青霉素与阿司匹林同用,可降低青霉素的抗菌功效。至于青霉素、氯霉素、磺胺药一齐上,或青霉素、头孢菌素与庆大霉素为伍,同样有上述危险。
错误五:糖水服药许多妈妈在给宝宝喂药的时候会发现,宝宝不愿意喝带有苦味的药物,于是便用糖水给宝宝服药。殊不知,糖中有较多的钙、铁等矿物元素,可与中药中的蛋白质起化学反应,并在胃液中凝固变性,继而混浊沉淀,致使疗效大打折扣。
有些药物恰恰是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液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若在药中加糖,效果不佳。
错误六:盲目相信中药更安全一般,西药在药品的说明书里会注明,禁忌症和不良反应,可能会让有些父母觉得,西药太不安全了。于是选择些中药,因为中药的说明书里写着:不良反应尚不明确。
但实际上,尚不明确,不代表着它没有副作用,只是说它没有相应的临床试验,没有收集到临床的数据,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还是选择药品说明书上详细交代了相应的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的药品更安全。
错误七:家有常备药物专业的药剂师并不主张在家中备很多药物。因为家里备药很多时候用不上,过期造成药品的浪费。对于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来说,楼下三五百米就有药店,购买药物是很方便的。另外,家里备的药太多,顺手拿药时很容易用错药。
家长们,都记住了吗?
来源:爱青岛
青岛电视台《青岛全接触》栏目
首播:QTV-4每晚19:00
微博:新浪微博
QTV青岛全接触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zz/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