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去哪儿看找谁看医生教你大医院的看病指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m/
<

点亮星标

,不错过每一次推送

人人都会生病,但并非人人都会看病。《医生,你在想什么》一书从患者生病后的寻医、问诊、治疗各个环节中可能碰到的相关问题出发,为生病的普通人提供一堂“每个人的疾病课”,让看病变得简单。

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兴。图自

胸外科王兴医生

什么时候看:取决于阈值设置

有人问我:“我这里不舒服,医院看看?”这种问题其实比做手术更让人头痛。医院,每个人内心仿佛存在一个“阈值”,也就是内心的接受程度,超过这个阈值就去看病。

(1)重要参照:症状频率和难受程度

疾病的表现过于复杂,就诊没有固定标准,如果真要说有什么标准可以评估,症状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可以参考。

首先是频率。如果你正常情况下每天都会排便,但近期明显感觉到似乎三四天才排便一次,有时候还会便秘,这就说明你的排便习惯发生了明显改变,应当就诊。

然后是程度,除了各种类型的出血之外,程度严重的症状还包括疼痛、憋气、晕厥、眩晕、吞咽困难等。也有很多症状的程度看起来很轻,比如咳嗽,很多医院。但是如果你很多年来都有咳嗽,但近期咳嗽加重到睡不着觉的程度,经常半夜咳醒,当然需要去明确下病因。

如果症状已经严重到影响正常生活,也值得你积极地处理。诸如此类的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排尿困难等。

(2)金基准:病程

病程,是一个疾病从发生、发展到康复治愈的全过程,不同的疾病是不一样的。

以感冒为例,第一天出现发烧,一般是不会去看病的;第二天继续发烧就感觉扛不住了,但是还想再忍忍;第三天发烧更高了,医院,查了血发现白细胞并不高,认为是病毒感染,医生就不会开抗生素,开点退热药让你回去了;你吃了药之后发现自己第四天烧一点也没有好,医院开了点保健药;第五天烧退了,你因此认为是保健药的作用。

其实,感冒从潜伏期,到出现发热、咽痛等症状,后面再转为流鼻涕、嗅觉味觉减退等,结束之后还会留有一段时间的咳嗽,这就是这个疾病正常的病程。即便在医院,会改变疾病的病程吗?大概率不会。

(3)状态从不骗人

大家对疾病的认知必然是最重要的,但即使你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你也可以通过对身体状态的认知,判断是否需要就诊。换句话说,你要懂得观察自己和别人的健康状态。

这就好像你家来了个好久不见的亲戚,你觉得他瘦得都脱相了,脸色也非常不好,你可能就会关切地问一句:“你咋最近看起来这么憔悴了?”这个“憔悴”,其实就反映的是病人整体的身体状态。

要不要去看病这件事,对于普通人来说,最关键是通过构建医学思维想明白两个根本问题。第一,不去会不会出问题;第二,去了能解决什么问题。但我个人偏保守的观点是,在出现一个新问题自己无法判断时,医院。哪怕医生很快就把你打发回来,你的心情也会轻松很多。

去哪儿看:知己知彼稳且准

医院构架的逻辑,以及医疗行为里医生收治病人的内在逻辑。对医疗现状有个基本的认知,可以更好地做出符合自己情况的选择。

(1)医院vs医院

选择关键点:报销比例、病人体验需求、病人自身基础疾病情况

医院通常更偏爱可以独立开展工作的科室,特别是在一些特定的专科上,例如口腔科、眼科、整形科等。如果注重效率和体验,可以考虑选择医院。

但不是所有疾病都可以像这样独立操作,比如胸外科,需要凑齐外科、手术室、麻醉科、监护室等一套班子才能勉强开展,这还不包括发生意外之后需要输血科、心内科、肾内科的保驾护航。因此,复杂的疾病就更适合在医院处理。

(2)医院vs医院

选择关键点:专科病复杂性、自身情况的复杂性

医院的优势是在某一领域内能提供更为专业的治疗和服务。医院只需要治疗一种疾病,因此可以把这一种疾病做到极致,甚至能把这一种疾病的治疗都拆分成更小的科室去针对性作战。

相反,医院的优势就是全面,如果是身体合并很多基础疾病,医院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但是在医院就可以获得很全面的会诊。

(3)医院vs医院:看技术难度普及度

选择关键点:多了解,拆解医院的基本医疗操作

医院,通俗地来讲就是属于一个社区的卫生医疗服务机构。目标是让小病能够在家门口就能解决。

很多化疗的病人回到当地的时候,我都会建议先去医院问一下能不能抽血和打针。在安宁疗护这一块,晚期的病人往往没法收入医院,但是在家里又有种种问题无法解决。医院这时也可能帮病人进行简单的操作和药物处置,让病人能够在离家不远的地方解决问题,然后回到家庭中走完最后一段路。如果发生疾病的时候,你应当积极地去了解当地医院能够做什么。

找谁看:主观能动性用在刀刃上

关于找谁看病,我们需要梳理的是如何找到好医生的思维逻辑,以及理解医生在医生团队中的价值,从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让自己满意的医生。

(1)熟人介绍:流程有空隙,方案没余地

医生真的会给熟人特殊的优待吗?确实会有一定的关照。但熟人的帮助,通常都只限于流程上,比如入院速度、安排床位、远程看诊等,而并非医疗行为上。

毕竟医生的能力、医学技术都摆在那,这些因素不会因为面对的人熟不熟悉而改变分毫。反而涉及复杂手术时,还会有熟人或近亲回避原则,担心因为情感因素而影响手术操作。

(2)年资高不等于啥都好

医疗行为通常是由一个团队完成的,这个团队自然会有老中青三代医生和各级护士,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才能最大效率地完成工作。你非逼着一个几年都没缝过一次皮的老专家去给你缝,你怎么就确定他一定缝得比天天缝皮的小医生还好?

到了一定的年资,医生更希望在病人总量不变甚至减少的情况下,找自己的病人越来越多。所以,医生也是需要经营病人群体的。当你知晓了这个逻辑之后,你就更理解医生在意什么,需要什么。一个小小的建议是,你问医生哪里可以给他打好评。别小看这个举动,换位思考:假设你是医生,你首先得到了病人的认可,然后看到病人撰写的一大段真实病患故事,这段故事未来可能会为他获得更多潜在病人,那是不是会对治疗起到正向激励的作用?

(3)网络就诊:舍流量取专注度

多数人没有过硬的社会关系,没有办法判断哪个医生好,于是在看病之前都习惯在互联网上查一查。这很正常,也很必要,只是需要明白互联网上流量一般的未必是差医生,流量好的未必是好医生。

首先,你至少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一个医生的职称、学术任职和主攻方向。这就像你调研一个企业和产品是类似的,在“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个大前提下,如果一名副主任以上级别的医生,专攻某一疾病,学术任职也与此密切相关,发表的论文也和这个领域相关,甚至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所做的科普内容也关于这个疾病,那我觉得,你大概率可以相信他。

更多健康信息

更多精彩文章:

医院的人,都是因为吹空调!三伏天这样用空调才不伤身!赶紧告诉爸妈,别再乱用塑料瓶装东西了!10种易堵塞血管的食物和10种保护心血管的食物,医生都列清楚了!当心!走路时出现9种情况,可能是疾病信号!把吃出来的“炎症”吃回去!收好这份“抗炎”食物清单!10年间癌症复发5次,一个习惯帮他多次“化险为夷”!本文摘编自《医生,你在想什么》,医院胸外科王兴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首发于-06-20健康时报《什么时候看?去哪儿看?找谁看?让看病变得简单》

原标题:《看病去哪儿看?找谁看?……医院的看病指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zz/155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