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专栏丨趣说衡阳老街四牛角巷里解谜团,

 

哪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7637171.html

专家简介:

许定国,省文艺理论会会员、美学学会会员、口才与演讲学会终身会员,衡阳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获国家曾宪梓教育基金高师优秀教师奖、衡阳市优秀教师,主编出版《文艺鉴赏概论》《外国文学》《写作学》等。《石鼓书院大讲坛》特邀嘉宾,主讲《趣说衡阳地名》系列。近年在《船山学刊》发表王船山美学论文多篇。《王船山衡阳八景词十大谜解》《衡阳地名拾趣答客录》等文在《衡阳日报》连载。

一、谜团由来

「向农路,解放路北侧,长米,宽4米,年将牛角巷、杨林庙、丁家塘合并,统称为向农路」(《衡阳市地名志,版》)。「牛角巷,西达宝庆路,衡清分隶。相传古称游家巷,为游氏聚族之所,牛角字,盖声之讹也」《乾隆衡阳县志》。可见「牛角巷」位于市中心,今「石鼓区青山街道牛角巷社区」,曾是市电大驻地,是我市著名「小吃街」之一。

▲向农路口

▲向农路「小吃街」

「谜团」在于地名,「古称游家巷,牛角字,盖声之讹」,就是说,「牛角」是从「游家」「讹变」来的。乾隆年至今快三百年,往上「古称」也有几百年的话,会不会这是个「超级百年谜团」?另外「声之讹」是否提示「人们语音传错了」?是谁错了?

二、谜团试解

「游家」成「牛角」,涉及到两个领域学科:「姓氏谱牒学」与「音韵学」。本着简化通俗原则,试解如下。

(一)「牛」与「游」两个姓氏关系

山西、河南是我国「牛姓」人口大省,占全国牛姓30%以上。两地流传「牛游一家亲,从古传到今」的民谣。在《牛字的几种不同读音》(年9月29日)一文中,归纳了几个信息:一是「民间口语牛游同音」,据称山西东南部如高平、长治、壶关等地,「牛」发音为「游」。河南也有,还有「牛游一家亲」传说,「游」氏因为某缘故改「牛」姓。二是在《古今姓氏书辩证》一书,「牛」在十八部「尤」部,《姓解》一书则在二十六部「尤」部。著名的《广韵》中「牛」字在「尤」韵。三是《牛氏文化》第十期,有牛士杰撰文《牛游一家亲考》。这样,从牛游二字的民间口语发音,姓氏源流传说,姓氏韵书专著三个方面,给我们解读衡阳「牛角巷」从「游家巷」而来提供了新思路。即:「游」「牛」二字有互换乃至同一可能。

▲牛角巷

(二)「家」与「角」的音韵分析

说「音韵分析」有些吓人,其实是我国方言特别是「西南官话」及「赣语」、「湘语」「吴语」等方言区人们口语中最常见的语言现象,即网上讨论的汉语拼音「jqx」与「gkh」演变交换,如「街道」发音如「该道」、「八戒」与「八盖」、「鞋子」与「孩子」等,在长期广泛深入的「推普」背景下,发「街」(jie)一类语音被视为「标准音」,发「该」(gai)一类方言被看作「土老帽」。但恰恰相反:「土气的」「gkh」语音(方言)正是标准的「古音」!语言专家早就充分论证,「jqx」是近古以来由「gkh」演化而来。就是说,先有「孩子」,后有「鞋子」,先有「逛该」,后有「逛街」。所以,「方言」保留的许多「古音韵」,才是「古汉语标准音」。如「家」的古音发「嘎」音(「古牙切」),即声母是「g」,韵母是「a」,「家」发成「ga」(粤语亦是)。今天的普通话发「家」(jia),自然和「角」对不上,而「嘎」与「国」(方言「角」)只是「一音之转」,加上「牛游一家」,于是游家巷成「牛角巷」。同理,著名的「万亩银杏林」景点所在地——衡南宝盖,古民居「宝盖楼」,史载就是原来叫「保家楼」,也是「家」发「盖」音,「保家」成「宝盖」。可见,不是什么「声之讹错」,而是「方言古音」遗存,(又如上海著名景点「朱家角」发「guo」音)。我们应该「正本清源」,理直气壮地讲「标准古音」,介绍历史底蕴深厚又悦耳动听的「衡阳古韵地名」。

▲衡南县宝盖古民居

三、衡州古韵地名知多少

衡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体现在「古韵地名」上,可谓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一)衡州火文化古韵地名

从衡阳文化上源即中国「火文化」发祥地来看,先介绍衡州火文化古韵地名。

1.重黎系列地名

衡阳县「重江乡」,衡南县「黎(栗)江乡」。大家都知道「祝融」,其实他又叫「重黎」。《清泉县志》记载:「衡湘传闻,祝融重黎居于衡阳,今衡阳西有重江,南有黎江,如此,则俗称栗江者误,盖以入作平者,乃衡之土音也」。这里提出三点:一是火神「祝融」(即重黎)后裔居住在衡阳;二是分别在衡阳县的「重江乡」(见明嘉靖衡州府志,今洪市一带)、衡南县「栗江乡」(曾名黎江,今「栗江」镇);三是重黎的「黎」字古代发「入声」,衡阳方言发成「平声」。查音韵学资料,虽然入声平声之说各自有据,但可以确定「栗江」即古「黎江」,与「重江」都是中国火神「祝融」后裔居住地——千年古镇,我国「祝融号」火星车的故乡!

2.羲和系列地名

「羲田铺」、「和田铺」、「羲和山」。「羲和」是中国上古太阳神,传说是「三皇五帝」中「帝喾」(ku)之妻(帝喾祠在雨母山),生十个儿子,小太阳神每天驾马车东升西落。「才高八斗」的三国曹植在《大暑赋》赞美说「炎帝掌节,祝融司方,羲和按辔,南雀舞衡」。说炎帝掌管季节,火神祝融号令,羲和太阳神停下马车,南岳衡山神鸟朱雀在衡阳飞舞,平衡万物。《衡阳地名志》版说「古有人名羲和,乃重黎之后,世居南方。今衡阳县有羲田铺,衡南县有和田铺,均以羲和命名」。

羲田铺,在今衡阳县曲兰镇「召田村」(召田町)(见《同治衡阳县图志》卷一P23),衡南县今有「河田镇」,「因何和谐音,(河田铺)演变为河田市」,旧属云市乡,今云集街道。而更惊奇的是这个人们熟知的地名竟是谐音「讹变」而来:「衡阳重江乡有羲田铺,有山曰羲和山,土人呼为鸡窝山。是羲和之故墟也」(乾隆时年常宁诸生王万澍《衡湘稽古录》卷三)。另一旁证是清泉县令江恂之兄江昱在《潇湘听雨录》也说「有山曰羲和山,俗以声误曰鸡窝山」(乾隆28年年)。几百年前就有人指出「鸡窝山」原来叫「羲和山」。谁知后世这「鸡窝」遮挡了太阳神「羲和」(市路公交终点站即「鸡窝山」)!原来的「羲和古韵」荡然无存。

栗江区的「卿云乡」今属衡南县近尾洲镇,也是广义「古韵」地名。「卿云歌」,上古歌颂舜帝禅让大禹故事,约公元前年,距今多年。

(二)其他「古韵」地名

1.九峰山下井干垅

「九峰山」森林生态公园,是衡阳与双峰分水岭,湘衡佛教发源地之一。峰下有「井干垅」,相传曾国藩少年时曾求学于此,后成为塾师欧阳家女婿。衡阳方言「井」字发「蒋」音,「干」字则从「g」转成「j」,「干」读成「家」,为「蒋家垅」。同上文「游家」变「牛角」、「保家」成「宝盖」例子恰好相反。

2.常宁阳加洲

常宁「阳加洲」镇,年「大革命」时期有「农民协会」举办的「平民学校」宣传革命理论,「省农运特派员」李成蹊、县农协负责人周巽三均是镇上烈士。镇北舂陵河中有严家洲,水北为阳,又是「隔」着河流,故名「阳隔洲」,后来「隔」字音也从「g」转成「j」,演变为「嘉」音,最后叫「阳加洲」,是「g」与「j」发音互换例子。

3.「苏眼井」与「碧崖山」

▲苏眼井路

「苏仙传说」年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苏耽橘井」在海内外广泛流传。「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唐代王昌龄)。可是衡阳的「苏耽井」却名叫「苏眼井」。

▲苏眼井社区内王昌龄雕像

▲苏眼井

仙人传说与「衡阳保卫战」核心阵地故事在衡阳家喻户晓。原来,「苏耽」的「耽」字发音与「眼」字古音韵母一致,都是「an」(庵,俺,暗)音,衡阳方言保留了古音,如「睡觉」是「眼闭」(俺闭),睡醒是「眼张(开)」(俺江),眼睛叫「暗珠子」。所以「苏耽井」在衡阳叫「苏眼(俺)井」。

▲苏眼井社区大门

▲苏眼井社区内景

同样这个古音在衡阳县「碧崖乡」街北的「碧崖山」就常闹笑话:因为「崖」又发「捱」(ai)音,同方言「眼」(ai)音近。《同治衡阳县志》载:「碧崖山,行旅音讹谓闭眼山,土人甚讳其称,必相譬晓,虽复向途,妇幼辄正其音」。说的是山旁旅途上人们常开玩笑叫它是「闭眼山」,村民们很忌讳,一定要互相告知,那怕是在旅途中,都发动妇女儿童随时来纠正人们的错误发音。简直是古代的全民推广「正音」运动!

4.从「云沙诗意」看「车江」古韵

「云沙诗意」是市区通往「白沙洲」公交站的新地名。富有诗意的新地名来源于一千多年前宋朝大诗人黄庭坚《题花光画山水》:「花光寺下对云沙,欲把轻舟小钓车。更看道人烟雨笔,乱峰深处是吾家」。黄茶岭著名的「古樟」旁曾建有「花光寺」,是衡阳名胜。「古韵」地名藏在这首诗的「韵脚」中:「沙」、「车」、「家」都是「a」韵母。「小钓车」(钓鱼杆)的「车」字发「cha」(差)的古韵音。唐宋以来,在《平水韵》书里,「车」在「麻」韵部,与「牙、花、沙」同韵。李白诗「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即是。无独有偶,著名古镇「车江」,在衡阳方言里保留了古韵,有发「恰光」(qia,guang)音,不但与「车」古韵类似,而且完整保留了「江」字古韵:「古双切」(guang),发音同「光」。方言真是古音韵的活化石。

▲黄茶岭营盘山公园千年古樟

5.「让人桥」如何成「亮源乡」

耒阳市与郴州安仁交界处有个「亮源乡」,据说这里原来有座宽敞的石板桥,人们行走互相谦让,俗称「让人桥」,后方言谐音变成「亮源桥」,于是乡以桥名。从「让人」怎样变成「亮源」,还要从古音韵和湘赣方言说起。首先,中古汉语把「人」字发音为「宁」(nin)(魏晋到唐),王维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qin)」「遍插茱萸少一人(nin)」,王勃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宁)」的押韵即是明证。今天还保留在不少方言里,如「吴、赣、湘」等地。衡阳方言就把「人」读为「行」音(xin),而把「让」发「酿」(niang)。这就很像「亮」了;其次,宋代《韵补》一书记载「人」字发音有「古音通转」现象,发「然」(rang)音,接近「源」(yuan)了。耒阳话在衡阳地区较特别,是「老湘语」和「赣语」交集,把「人」发音成「嗯」(en),如「男嗯葛」(男人),「大人」(太嗯)等,属「赣语」系的「严、炎、验」韵部(yan)(《常用汉字赣语发音表》),就很容易转音成「源」(yuan)。这样,「让人」会读成「酿嗯」,最后变成「亮源」。从古音韵到方言,「活化石」神奇于此又见一例。

文字:许定国

图片:御风

编辑:龙奚

PS:乐游君最近建了一个“想旅游,找乐游”的群,有兴趣的朋友可添加小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zz/129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