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铸丰碑功铭青山追记二郎山旅游开

 

一座乱石密布、丛林交错的小山头,十几间小木屋,几条大沟,没有路,没有水,更没有电,坚强的橡树、刺槐被灌木丛包围着挺拔在岩石之间,几块大石头上用白石灰水歪歪扭扭地写着“二郎山景区”五个大字,好像过去吓狼时画的圈圈,两扇木棍子钉的栅栏门松松垮垮地靠在一起,一年到头也没有几个游客光顾。

这就是年的“二郎山风景区”。

十八年过去了,今天的二郎山,无论是雄伟壮观的观景台、雕梁画栋的玉皇金殿,还是琼浆漫溢的龙王壁瀑布、幽雅静谧的忘忧谷,处处都绿阴如盖,鸟语花香。国家AAAA级景区的青石碑牌静静地站立在赳赳二郎神像之前,清晰地记录着平日里游客们流水般的来来往往和黄金周井喷时的熙熙攘攘;“河南省诗歌创作基地”等十几块碑刻匾牌不仅标明了这些省内外专业机构们的慧眼识珠,而且还见证着二郎山每年百万游客的吞吐能力和百万游客奉献给舞钢人民的数亿元游资。十八年,一座山因为一个人而得以改变;十八年,一个人造就了一座山。这个人就是李宗玉。   最近,我市评出“感动舞钢”十大人物,李宗玉名列其中。得知这个消息,距离他辞世一周年祭已经不远,记者第三次走进二郎山、灯台架,倾听秀水呜咽、翠鸟悲鸣,聆听绿树、山石讲述他艰辛而又光辉的昨天——

创造:青山为证   有人说,二郎山风景区的每一寸土地都氤氲着李宗玉的气息,这话不假。记得去年七月采访时,天气如火一般蒸腾,走进二郎山,却仿佛走进一座清风荡漾的春天,凉爽,温馨。随行的老员工告诉记者,这南天门十来多丈高,原来就是个陡崖,是李总一撅头一撅头刨路窑儿刨出来一条路,后来才修了这几百个水泥台阶;还有这西平岭上木板房,现在已经沤糟了;景区开发刚起步的时候,这木板可是李总领着大伙儿从山下一块一块扛上来的;这鳄鱼石,原来只露个脊梁骨,李总看见了,很好奇,就蹲到那里用手和镰刀一把一把地把周边的泥土扒开,当扒出个大样时,土是红的,原来,他把指头扒烂了……   确实,李宗玉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二郎山,献给了他钟爱的旅游事业。   李宗玉生前办公室有一个大柜子,里面盛满了他的学习资料和二十多本笔记。翻开笔记本,扫描一眼,就会发现一个秘密——隔不了几句话,就会出现“旅游开发”的字眼儿,无论哪一本里,都能看到二郎山的岭岭坡坡、沟沟叉叉和他的思想、他的期盼。这里边记载的不仅是二郎山景区的成长历程,还有舞钢市旅游产业的昨天与明天。   年,石漫滩水库复建即将合拢,李宗玉觉得,地处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腹心地带的二郎山,濒水而立,风景独特,很适合搞旅游开发。于是,他就在国有石漫滩林场场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开发二郎山的建议。当时,有人说:“搞旅游需要大量资金,也需要人才和经验,目前就开发旅游,条件不具备。”也有人说:“搞旅游?谁知道啥是旅游?步子迈得太大,风险也大。”李宗玉站起来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要有的,要想让大家富起来,当干部的就得有股子闯劲儿。”   会议结束后,林场党组很重视这个建议,经过考察探讨,报请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林业部门广泛论证,最终形成一致意见:成立二郎山旅游开发公司,任命李宗玉为总经理,负责二郎山的开发工作。   年初,李宗玉带着场里派给他的几名员工走马上任了,开始品尝“山螃蟹”的真味。   创业的路是艰难的。封山育林四十年的二郎山,连条蚰蜒小路都没有,要想走进去,就得搬开石头走路,割掉荆棘过人。无水、无电、无路,开发景区有如莽原拓荒。   “当时哪儿有路啊,不是陡得要仰脸看的山坡,就是随时都会把人剌出血痕的刺木丛。特别到了夏天,更难受。剌个血道子,汗水一腌,跟撒把盐差不多,渍剌着疼。更可怕的是,一走进草木丛,蚊子蚂蜂嗡地一大团盯着你,树叶子上的痒剌子候着你,脚底下蝎子蜈蚣土谷蛇等着你。真不敢再想,想想都后怕。可那时李总就拿把镰在前面走,俺两三个在后面跟着,就不知害怕。”聊起当初开发建设的艰辛,从年就和李宗玉并肩作战的战友、现任灯台架景区副总经理的赵文俊头上冒着汗,眼里噙着泪。   赵文俊回忆,在那段日子里,脚穿布鞋的李宗玉走遍了二郎山的梁湾沟洼,干起活儿来比谁都攒劲。他给自己定下规矩——清晨五点起床,半个小时后背上背筐、扛着镐头、拿起镰刀、带上干粮准时出发。一路上,踏勘线路、刨窑修路、遇荒植树,饿了啃块干粮,渴了喝口泉水,晚上看不清路时再回家。遇雨沐雨,遇风沐风,雨水和着汗水,冷风一吹,浑身战栗,但他从未退却。回到家里,衣服一拧哗哗淌水,第二天早上依然如故。   从观音殿到平岭的路中间是一段滑坡,滑坡下面就是上百米的深沟。开发过程中,李宗玉领头,扳住树干、拉住树枝、拽着草叶、扎稳了步子,才敢迈出下一步。后面人都学着他的样子,小心翼翼走着。快到尽头儿时,李宗玉长出一口气,却不料一走神,一个趔趄可滑下了沟。后面的人吓得声音都变了,赶紧把他拉上来——衣服挂烂了、腿上流着血,瘫坐地上,面无血色,好大一会儿才醒过神来。   李宗玉是头倔牛,只要认准的事,即使受再大的委屈也不回头。时任林场场长高庆祥说:“‘三个砖头支个锅,割把茅草搭个窝’,不仅是老林场人的写照,也是李宗玉他们开发旅游景区时的写照。”当时的农民工是18块钱一天。为省这18块钱,李宗玉带领员工清障、拉运、解板、钉房子,自己动手搭建了第一批小木屋;为省这18块钱,李宗玉带领员工身背重物、脚登悬崖、手扣崖缝,把沙、砖、水泥等建筑物料一点点运上山。一天下来,手肿、脚肿、腿肿、肩膀肿,腰疼、背疼、脚脖痛,手上的血泡塌了再磨,磨起又塌,直到磨出老茧。冬天,风刮雪冻,手上的口子张着嘴渗着血,疼得受不了,就用胶布缠住继续干;夏天,荒山秃岭日头毒,新栽的景观树一到晌午就蔫了,他就一担担从山下挑水浇。用坏了多少塑胶水桶,没有谁统计过……   年之前的二郎山,进进出出都要坐船走水路,很不方便。为了扩大景区吞吐量,李宗玉提出要修一条直通景区的道路。勘查完线路,有人当场就说:这样劈山填沟地修路,没个三二年,就别想通车。可李宗玉偏不信这个邪,他亲自带领工人挥锹扬镐、人拉肩扛,和农民工一起吃住在工地,仅用一个月,动土多万方,一条长达多米的入景道路便畅通无阻。时任副市长的尚胜利颇为惊叹,称之为“李宗玉速度”。   将一座山变成一个景区,难的不是出多少力干多少活儿,而是要弄来多少钱,才能解决用工、用料、设计、宣传等方方面面的支出。   说实话,二郎山景区从开发之初,就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当时,舞钢市正处于经济困难期,政府拿不出来一分钱支持旅游产业;林场又处于转型期,林木禁伐,育林“断奶”,领导有心支持,兜里实在没钱。   有句戏词唱得好:“车到山前自有路,上不去就用鞭子抽。”李宗玉是用鞭子抽自己、给自己加压力。公家没钱,他就带领员工千方百计自己筹钱。   在李宗玉的记事本上,有这样一页:小木屋集资,赵天金元,彭心圆元,陈恒钊00元……   这是当时最为流行的筹资方式——个人集资入股。   接着就是贷款,为此,他把家里所有值钱东西都抵押了。   汗珠虽小,砸在土里也会留下一个小坑。经历了重重的困难和百般磨砺,二郎山景区终于如期开业了。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秀女,终于揭开朦胧的面纱,以其绰约的风姿,迎接世人的观瞻。从此,舞钢市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旅游景区,舞钢市的旅游产业也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坚守:精神不倒二郎山景区开业了,这是全市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在很多人看来,山门一开,门票一收,就剩下数钱了。错了!旅游玩的是名气。二郎山,名不见经传,何来名气?没有名气就不能吸引游客,山门敞开,本地人不稀罕,外地人不知道,十天半月不见一个游客。怎么办?李宗玉召集大家开会:“宣传!推介!他们不来,咱就去请!由近到远,一家一家请。梧桐树都栽下了,不信引不来凤凰鸟。”于是,李宗玉和他的“请客团”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奔跑生涯。现任二郎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培娟回忆:当时,景区仅有一辆车牌号为“”的昌河面包车,这辆车通常拉四个人:李宗玉、张培娟、张耀丽、李凯辉。每天,他们要跑三个地级市,早上5点起床,5点20分出发,8点前赶到旅行社门口吃早餐——大馒头就开水。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买个烧饼继续赶路,下午2点半前赶到另一个地级市的旅行社门前。下午下班前再赶到第三个地级市的旅行社门前。实在太晚了,就找最便宜的旅社将就一晚。张培娟回忆,一次从南阳一家旅行社出来已是晚上9点多,为了能省一个人10块钱的住宿费,就连夜往家赶。赶到社旗时,起了大雾,能见度不到10米,车不能走,冰天雪地,大家只好从车上下来,嘴里冒着哈气,不停跑步,跑热了坐车上睡会儿,冻醒了继续跑。天亮后大伙面面相觑,哈哈大笑,一车人因为不停流鼻涕擦鼻涕全成了“花脸猫”。没有人能够体会,李宗玉是以什么样的心态对待二郎山开发的,但他表现出的那份钟情、那份执着、那份坚定不移、那份一以贯之,却是令人感动的。漫漫长路,漫漫征程,几年间,他们一直在路上奔跑,吃干馍,住干店。就这样,一家家旅行社被李宗玉说服着,一批批游客怀揣好奇走来了,二郎山上上下下渐渐地人声鼎沸起来了,二郎山旅游景区也很快跻身河南旅游市场,也正是因为二郎山风景区渐行渐远的名望,舞钢市于年1月顺利捧回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金色匾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舞钢市的旅游产业,特别是二郎山风景区,从蹒跚学步到风华正茂,从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景区到国家级1A、2A、3A、4A景区,这都是李宗玉用脚板量出来的,用铁镐刨出来的,用血汗浇出来的,用智慧浸出来的。如今,二郎山风景区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每逢“五一”、“十一”,常常井喷,年接待游客百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数亿元,这,是回报,也是奖赏。勤勉、务实、创新、为民,已成为李宗玉身上最鲜明的符号,从年开发二郎山始,到年4月14日在工地上不幸罹难,这种特质历久弥坚,从未褪色。知名景区灯台架是李宗玉旅游人生的又一杰作。早年来过灯台架的人都知道,“抬头观天灯,崖壁立半空,徒手慢攀岩,两股颤惊惊”。这对于游人来说,每次攀援,都是历险,而对于深谙旅游三味的李宗玉来说,这却是深藏商机的宝库,是亟待打磨的璞玉,是撬动灯台架旅游等级攀升的杠杆。于是,为展现灯台架“古海遗迹、峡谷极品”的特点,他起早贪黑,只身入山,攀险峰、穿山沟,苦苦寻找揭开灯台架“原始海底”、“古海洋遗迹”神秘面纱的金钥匙。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年11月,打响了在悬崖峭壁上开山劈路的第一炮。他和施工人员一起,发扬“红旗渠”精神,餐风露宿,日夜奋战在施工第一线。在悬崖之上,他绳索拴腰,悬空作业,排除了一次次险情,克服了一道道难关,战胜了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历经两年拼搏,终于在悬崖峭壁之上,深沟险壑之间,凌空劈开了一条全长多米、宽3到5米通向灯台架主峰的盘山栈道。蜿蜒曲折的悬空栈道把交错纵横的深谷和千姿百态的峰林融会贯通,形成了曲折迂回雄奇伟岸的壮美画卷,更突出了“古海洋遗迹博物馆”和“峡谷奇观”特色,这条道路被旅游专家誉为中国最惊险刺激的原生态悬崖栈道。年11月,灯台架景区凝聚着李宗玉的智慧和汗水,快步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我市继二郎山之后的第二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自此,平顶山市4个4A级景区中我市独占两席。鉴于李宗玉的出色表现和卓越贡献,在送别李宗玉那天,平顶山市旅游局特发专文追认李宗玉同志为“平顶山市旅游系统模范工作者”光荣称号。景区知名度提高了,活跃了一方经济,带富了一方村民。过去,居住在灯台架景区附近的村民,因为交通不便,生活起居全靠肩挑背驮,一直处在贫困线上。景区开发后,村村通公路,家家自来水,不少农户盖起了小洋楼,开起了农家乐,购买了小汽车,80%以上农户有了存款。“建一个景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这是全球旅游业的共识,如今,二郎山、灯台架,已经成为舞钢市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摇钱树”。然而,一场意外,却让正在攀升中的“舞钢旅游”掌门人李宗玉永远长眠在这大山脚下。

忠诚:生命长青“李总这一走,我们就跟没娘孩儿一样,心里空落落的!”采访中,不少员工还没开口就失声痛哭。在二郎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很多员工都是80后、90后,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在这些年轻员工眼里,李宗玉既是领导,更是长辈。景区工作量大,说话多,需要一副好嗓子。每年春末夏初,景区到处都是开着黄花的蒲公英。李宗玉懂得,这东西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腺炎都有疗效。所以,他就早早地挖一些,洗净、晒干,收麦前开始熬茶,让大家喝。“李总在时,嗓子从来没哑过。”说话间,嗓子沙哑的张培娟眼泪大颗大颗落下来。在二郎山旅游景区办公楼前,有一小块空地。这块“责任田”是李宗玉亲自开挖的,空余时间,大家总能看到他挥汗劳作种菜施肥的身影;小厨房里,也总能看到李宗玉自己轧面条、煮稀饭忙碌的身影;办公楼前的室外小餐桌上,也总能出现李宗玉和员工一起吃饭谈笑的场景……景区的人都熟悉,每天早上,李宗玉坚持5点起床。只要在景区,他一直用地锅自己做饭。有时实在忙不过来,就和民工们一起吃大锅饭。无论谁生了病,只要在家,他总是亲自探望,问长问短,甚至煎药熬汤。景区面积大,人员分散,为保证员工都能吃好,李宗玉还将员工的一日三餐写进了员工管理责任书。李宗玉在景区还有一个习惯,傍晚时分,在景区散步,走一阵子还会随处拣个道牙,布鞋一脱往屁股底下一垫就势坐下,工作人员偎过来,说说笑笑一片融洽。员工们说,没有见过这么平易近人的老总,见了男娃喊小名,见了闺女喊妮,夕阳下,晚霞里,那是他笑容最灿烂的一刻……他常说,跟员工在一起,情况明,心里暖,就跟鱼儿在水中一样,自在,舒坦。李宗玉生前经常说:“我把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看作一块‘璞玉’,希望大家在咱公司能够获得充分的滋养和磨炼。”对于这句话,蔺广涛有着切身体会。蔺广涛说,来二郎山之前,自己没有职业,天天东游西逛。年来到二郎山景区,李宗玉常常语重心长地教他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同带孩子一样。上班半年,蔺广涛被提拔为办公室主任,两年后担任二郎山景区经理。又过了半年,被提拔为八林区主任兼景区经理。采访中,这位剽悍的铁血汉子硬是半分钟没说话,生生把流到眼角的泪水憋了回去。李宗玉喜欢亲力亲为。二郎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晋阳回忆,一次,李宗玉组织管理层在景区宾馆检查卫生时,发现卫生间便池打扫得不彻底,便亲自拿抹布擦,擦得跟新买的一样干净,且每个楼层都亲自擦了一间,作为样板。大家看在眼里,也深深地记在了心里。有一天,二郎山停车场的厕所管理员给杨晋阳打电话说,便池堵了,咋办?杨晋阳去到厕所,二话不说,伸手就掏。这就是榜样的力量。现在的二郎山,即便是地上落一小片纸,看到的员工也会停下匆匆的脚步,伸手捡起来。“李总这人真好,带我两年,就跟父亲一样,教会了我很多。”张明洋的眼眶里泛起泪光。张明洋是景区司机。去年买车时钱不够,李宗玉主动借给他。“我还欠着李总的钱呢。”26岁的张明洋喃喃地说。梁佳楠原来是景区的临时工,家庭条件差,请假期间出了交通事故,面临巨额赔偿。李宗玉亲自给他送去5万元钱解困。员工彭向东患腰椎间盘突出,疼得厉害,李宗玉听说巩义有个名医治疗效果好,专程开车拉他去巩义治疗。30多岁的李小敏父亲出车祸,爱人去世,李宗玉和公司班子成员带着慰问金登门看望。……何止员工,李宗玉的合作伙伴也见证了李宗玉的厚道和真诚。年,郑州顺丰彩印要承印二郎山的宣传单和彩页,当时已经谈好价钱,签完合同,一位职员在收拾东西时随意嘟囔了一句“又是瞎忙一场”。善解人意的李宗玉一听便知咋回事,但他没有窃喜,反而随手掏出元给经理:“你们一再让利,别弄赔本了,再给恁加块钱,给员工们发个加班补助吧。”李宗玉善于“智慧营销”,他推出一个“一篮子”的营销方略,即景区与旅行社签约,景区得死钱,旅行社活经营,盈亏自负。可是,就在李宗玉发生意外前一个多月,有家旅行社续签合约时说,去年赔了元。按常理,赔就赔了吧,今年再赚,可李宗玉一听这话,马上吩咐财务人员当场退给这家旅行社元。旅行社老板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激动得语无伦次:“李总,你真是的。你这是,嗨,都说窑里倒不出柴。你这这这,真是的……”李宗玉却真诚地说:“这不算啥。和我们打交道,不会让任何人吃亏。”“李总对谁也不亏,唯独亏了他自己。”李宗玉去世后,熟悉他的人捶胸扪心,人活着絮絮念,人死了泪涟涟。李宗玉的女儿李娜、儿子李文波回忆,父亲生前最爱穿的衬衣通常是三五十块钱一件的,夹克衫也不过百儿八十块钱。老同事刘淑玲说:“真没法说,那李总对自己要抠死。你看他成天穿的夹克、衬衣,一点都不上档次,总觉得缺点啥。那年春天,我和当时的会计朱庆霞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拉着他去舞阳买了一身西装,逼着他穿身上,多精神,多帅气。可扭扭脸儿,他又换上了旧衣服。还振振有词地说,等重要场合再穿西服,他就是这样儿,宁可委屈自己,从不愧对别人。”确实,李宗玉把有限的生命全部倾注在他钟爱的旅游事业上,把真诚、厚道留给了他人。“他没有给家人留下一句话。”李宗玉的儿子李文波欲哭无泪,“他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忙,从来就没有想过歇歇脚。他用短暂的人生诠释着‘懂得生活、理解人生、创造价值、贡献社会’的内涵。我想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我要成为像他一样的人,我会成为像他一样的人。”在与李宗玉共事的人们眼里,这是一位值得用一生铭记的好人。在送李宗玉最后一程的人群中,哪一个人不是手扶灵柩,声声哭喊着他们心中的好人!

奉献:丰碑永存   总有些人因生命的离去而有了更加震撼的力量,李宗玉就是其中的一位。   长岭头村是李宗玉出生长大的地方,尽管事隔多日,但悲痛凝重的氛围依然笼罩着这个小山村。   “他才58岁,叫这么好的人走恁早,苍天真的没长眼呐!”发出这声哀怨的是村民刘桂荣。年8月,她查出患有尿毒症,面对巨额的医疗费,这个靠种地为生的家庭决定放弃治疗。李宗玉听说后,拿着10万块钱来到她家,让她治病。此前,刘桂荣的儿子考上大学他已经资助过。   采访中,刘桂荣的眼泪如同断线珠子不停往下流,反反复复一句话:“要是没他,我早就活不成了。”   在乡亲们的眼里,李宗玉仁义、大气,虽然做生意但没有“钻到钱眼儿里”。“这么好的人,咋这么早就走了呢?”村里73岁的李国顺老人反复念叨着这句话。老人和老伴单独生活,“每次宗玉回家看见我,总要塞个三百二百的。逢年过节还不忘买兜儿水果、点心来看我……”说着说着,他不禁老泪纵横。   “来啦,快来家坐!……哎呀,刚才还在念叨您哩。”   “要不是您给那些钱,孩子会上成大学了?早就出去打工了。”   “今年的收入?中!还不是靠着你的景区弄这农家院,一年下来差不多弄个十来万儿。真照你说的啦,就是比种庄稼强哩多!”   ……   记者试图还原李宗玉串村子时的场景——穿着布鞋、朴素的衣着,不管走到哪个角落,乡亲们都是笑脸相迎。他说话从来没有大声过,可熟悉他声音的乡亲老远就能听出来,赶紧围过来,亲亲热热地打个招呼,拉拉家常。临走,还像送老亲戚一样,送出老远老远。   是啊,在乡亲们的心目中,李宗玉没有一点“款爷”的架子,每次回村,不管见谁,都是先笑后说话。他不抽烟,可衣兜里经常装着烟,看见吸烟人,随手就递上。虽然长岭头村居住分散,有十几个自然村,但谁家啥情况他都了如指掌。看见经济条件不太好的老人,就时不时地塞个百儿八十、三百五百是老常事儿。逢年过节,他还带上水果、饮料到困难老人家里坐坐,每家再给个千儿八百。“他也不嫌弃俺家里脏,床上、马扎上一歪就坐下了。你不知道哇,就这一坐,把俺的心都坐得热乎乎的!”说着说着,老人又擦起泪来。   李宗玉的仁爱是博大的。因为博大才显得伟大。听到李宗玉出事的消息,全村哭声一片。   “宗玉是个好人呢。老天爷啊,咋不让我这个不中用的替他去死哩?”78岁的钱付安说起李宗玉便泣不成声。   年,医院做脾脏手术,李宗玉到病房去看他,将随身带的元钱全给了老人。几天后,在路上碰见老人的儿子,问起老人病情,又将口袋里的元钱掏了出来。春节前,又特意嘱托儿子、女儿专程给老人送去3万元让老人有病别拖,及时治疗。   那天,老人从电话中得知噩耗,根本就不相信李宗玉这样的好人会死,当即对着电话破口大骂。几十年来,老人每天听着小戏过日子,可自从李宗玉出了事,他基本不再听戏。   83岁的张秀兰带着三个儿子住在离村子4公里的半山坡上,低矮的石头房子,进门出门都得弯着腰。年,老人患胆管结石需要手术,家里东拼西凑还没凑够手术费。李宗玉听说后,带着礼品送去一万元钱,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年,李卫东的孩子考上了郑州交通学院,正为高额学费发愁时,李宗玉送来了一万块钱。   不仅仅是钱付安、张秀兰、李卫东,只要是村上老人生病住院,李宗玉少则,多则四五万、十来万;考上大学的孩子,第一年不是1万,就是五千,只要知道准定送。仅此一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百万元。   “好人啊”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三个字,也是见证泪水最多的采访。年4月17日,李宗玉遗体告别仪式上,哭声恸地,泪雨如潮。   91岁的市林场退休工人沈济亚腿脚不便,一路走来一路痛哭,颤颤巍巍赶到灵前送他最后一程。他说,不见上宗玉最后一面,我不甘心。   在二郎山上捡拾垃圾的张占来了,他说,李总从来不嫌弃我,见我总是问饥问暖,有时候还送瓶儿水塞点儿钱。   一位殡仪馆工作人员说,“十几年了,从来没有过这种场面。这么多人涌来,这么多人恸哭……”其实,百姓的眼泪很金贵,也很慷慨,就看是对谁。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对百姓好,百姓就把泪洒给他,把心掏给他,用口为他铸碑。采访结束时,走在灯台架景区,山上、山下都是树。穿行在新绿的波浪里,听涛声卷过树梢,看波光闪耀叶间,仿佛又看到李宗玉疲惫而忙碌的身影。   大德无碑,大道无形。李宗玉没有走!看那滴翠的山林,看那盘桓的山道,看那如练的飞瀑,看那气派的山门,无不见证着李宗玉的智慧与辛劳。   天地有知,青山不老,这是他生命的归宿,更是他精神的家园。李宗玉高贵的灵魂已铸成高大的丰碑、不朽的功业铭刻在二郎山、灯台架的青山绿水之间,与山岩相伴、与绿水共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zlyy/117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