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生儿用药特点:
1、新生儿皮肤薄,皮肤局部用药吸收较多,应注意引起中毒。
2、药物经口服后,胃肠道吸收的差别很大。
3、静脉吸收最快,药效可靠。
4、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用药间隔应适当延长,同时用药也不宜过久,否则易发生中毒。
二、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1、出生后28天至满3岁,叫婴幼儿期。
2、婴幼儿期的吞咽能力差,口服药要注意不要误入气管。
3、婴幼儿期的腹泻,不要过早应用止泻剂,以免肠内毒素吸收增加。
4、便秘时应从改善饮食着手,适当加些含有纤维素的蔬菜、水果、蜂蜜等,不要一便秘就用泻药。
三、用药注意事项
(小黄医生把能搜集都搜集在这了)
1、服用抗菌素期间,应暂停服用钙片等药品。
2、宝宝用药应尽量少而精,尤其避免“撒大网”的用药方式。
3、宝宝生长中需要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从食物中就可均衡吸收,饮食正常的宝宝一般不必服用营养药。
4、过量补充微量元素锌易发生脓疮病
5、长期服用鱼肝油会引起慢性中毒
6、大剂量长期服用钙剂和维生素c会造成泌尿道结石。
7、宝宝如果不喜欢服用药物,家长不应捏着鼻子、掰开嘴强灌,更不能在小儿睡熟、哭闹或挣扎时喂药,以免呛入气管发生危险。
8、宝宝在应用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酸、碱类药物时比较容易发生酸血症或碱血症。
9、新生儿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如氯霉素对新生儿的毒性要比一般成年人大14倍,即使用量很小,也可能造成严重毒性。该药可致新生儿特有的“灰婴综合症”,患儿表现呕吐、腹胀、面色苍白、全身发绀,严重的会导致休克死亡。
10、感冒通类药物含有双氟酚酸,宝宝服用后会抑制血小板凝集,可损害肝功能。
11、宝宝服用抗菌药氟喹诺酮可引起关节病变,妨碍软骨的正常发育。
12、成人常见的解热止痛药,因含有非那西汀,宝宝服用后血红蛋白变为高铁血红蛋白。
13、安痛定、去痛片含有氨基比林,宝宝服用后白细胞数量迅速下降,有致命的危险。
14、四环素可影响宝宝骨骼生长,并使牙齿变黄。形成“四环素牙”,故8岁以下的宝宝不能用。
15、滴鼻净,又名鼻眼净(萘唑林),有强烈而持久的收缩血管作用。宝宝鼻黏膜娇贵,血管丰富,对药物吸收迅速而完全,如果应用滴鼻净,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心脏、全身血管等器官会引起中毒,抢救不及时还会危及生命。因此,3岁以下的宝宝禁用滴鼻净。
16、果汁含有许多酸性物质,可使许多药物提前分解或使糖衣提前溶化,不利于药物在小肠的吸收,影响药效。
17、牛奶含蛋白质和脂肪较多,在药片粉末周围可形成一层薄膜包裹药物,使药物在胃中不易被吸收。牛奶中的磷酸盐可与补血药的铁成分发生反应,使铁沉淀而影响其吸收。
18、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荼碱、鞣酸(单宁酸)、儿茶酸、硅酸、可可碱等酸碱性成分,可与某些药物成分发生作用,破坏药性,影响疗效。
19、给宝宝补充钙剂时要忌食菠菜及菜汤等。因菠菜中的草酸与钙可形成不溶性的草酸钙沉淀,导致钙的吸收减少。
20、铁剂是主要用来纠正宝宝缺铁性贫血,但铁剂不是营养品,不可以长期服用,并且忌与钙片、牛奶、茶叶等同时服用,以免影响铁的吸收。
21、给宝宝补锌过量可导致锌制剂急性中毒,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及腹泻,严重时可引起惊厥、脱水和休克死亡;慢性锌中毒会造成宝宝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血清铁元素下降及顽固性贫血等病症。因此,宝宝补锌应掌握好剂量和疗程,忌长期、超剂量用药,避免出现中毒反应。
22、宝宝长期大剂量使用维生素A可引起维生素A过多症,甚至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婴幼儿发病率特别高,主要表现为宝宝骨头痛、易骨折、食欲不振、脱发、容易激动等。
23、维生素D大量长期服用,可引起高血钙、禽欲不振、呕吐、腹泻,甚至软组织异位骨化等症状。鱼肝油类制剂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D,在为宝宝预防维生素D缺乏补充鱼肝油类制剂时,应掌握好剂量。
24、人参蜂王浆等滋补保健品中含有激素样物质,宝宝服用过量,可出现性早熟现象。
四、严格遵守用药剂量
1个月为成人剂量的1/14
6个月为成人剂量的1/7
1岁为成人剂量的1/5
2岁为成人剂量的1/4
4岁为成人剂量的1/3
6岁为成人剂量的2/5
9岁为成人剂量的1/2
14岁为成人剂量的2/3。
在我院治疗成功生娃的宝妈们!
黄主任、小黄医生、
包括我们中心所有工作人员
也非常希望能看到你可爱的小宝宝。
把宝宝带来,
我们还可以给你的宝宝进行
免费体检和健康咨询。
可以给你进行免费的妇科全套体检。
五、常用药的使用指导:
以下用药建议仅做参考,
具体以药物说明书用法为准
感冒药
1、泰诺:
2岁以上
因普通感冒、花粉等过敏
鼻塞、咳嗽、眼部发痒、流涕、打喷嚏、头痛、低烧等。
2、惠菲宁:
感冒
干咳、鼻塞症状。没有退热的功效。
3、艾畅:
感冒
鼻塞
4、得益
3岁左右
感冒
嗓子疼痛。
5、同仁堂感冒清热颗粒
中成药
风寒感冒初期
要和西药中有退热作用的药物分开使用,至少相隔两小时。
6、双黄连口服液:
咳嗽、发热、咽喉疼
每天喝3次,每次1/3支。
7、板蓝根冲剂:
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儿每次半袋,每日3次。
特别提示:
1、宝宝感冒后不要随便使用抗生素,绝大多数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的。
2、宝宝用药的剂量不要过大,连续服用时间不能太长,要让宝宝多喝水,利于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减少药物对宝宝造成的毒害。
退热类药
1、扑热息痛
2岁以上的宝宝。
38℃以下用较小剂量
38°C以上用中度剂量
39°C以上用大剂量。
2、美林儿童退热口服液:
药效能持续8个小时左右。
主要成分是布洛芬。
3、小儿退热栓:
宝宝高热时使用退热栓效果很好。
使用方法:去除包装,宝宝侧卧,暴露肛门,缓缓推入退热栓直至全部进入。
4、健儿清解液:
体温没超过38.5°C的低烧,除了退热
要注意和西药的退热药分开使用,相隔两小时。
5、冰爽贴:
物理治疗,
低烧时(体温在℃左右)使用效果比较好。
对容易高热惊厥的宝宝,退热贴可以和退热药一起使用。
皮肤容易过敏的宝宝,使用时要时刻注意孩子的皮肤变化,一旦出现红疹,立即停用。
6、小儿鲁米那:
除有退烧作用外还有止惊的作用,可预防宝宝高热惊厥。
特别提示:
1、退热药只能在宝宝发热时才能使用,如果父母怕宝宝发热为了给宝宝预防,在宝宝不发热的时候也给宝宝服用退热药,会导致宝宝出汗过多,丢失电解质过多,造成低温,出现虚脱,甚至休克。
2、宝宝服用退热药物的间隔时间不能超过6个小时。
3、宝宝发热主要以物理降温为主,物理降温速度快、副作用少,比药物降温要好。
4、宝宝服用退热药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解除疾病的根本原因,在使用退热药的同时,还应治疗原发病,如果宝宝连续高热不退,要赶紧就医。
止咳祛痰平喘类药
1、急支糖浆:
0~1岁一次口服5毫升
1~3岁每次7毫升
每日3~4次
2、沐舒坦糖浆:
痰多,痰液黏稠,且排痰有困难者。
1~2岁每次2.5毫升,每日2次
2~3岁2.5毫升,每日3次。
3、祛痰灵口服液:
清热,化痰,止咳。用于痰热咳嗽。
0~2岁一次口服15毫升,每日2次
2~3岁,每次30毫升,每日2次。
4、蜜炼川贝枇杷膏:
可以促进化痰,帮助宝宝恢复元气。
1~3岁一次1.5毫升,一日3次。
5、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微恶风寒,咳嗽,痰黄,或兼喘息,口干而渴。
1~3岁每次10毫升,一日3次。
特别提示:
1、其他常用的药物:小儿止咳糖浆、小儿咳喘灵冲剂、儿童清肺口服液、小儿黄龙咳喘冲剂、蜜炼川贝糖浆、蛇胆川贝液等,可按照说明书使用。
2、治疗咳嗽的药物大都是对症药,治标不治本,应治疗疾病本身,如肺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若没有其他病症,可单独使用。
3、有的父母见宝宝咳喘较重,心情急切,就过量、超大剂量给宝宝服用,这是不对的,药物都有其不良反应、毒副作用,过量服用会伤害宝宝,如宝宝咳嗽严重应及时带宝宝就医。
胃肠类药
1、小儿泻速停颗粒:
腹泻、腹痛、尤适用秋季腹泻。
开水冲服,
一日3~4次
0~1岁一次1.5~3克
1~3岁一次3~6克
2、思密达:
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宝宝的大便达到4~5次/天。
当孩子的化验结果显示没有异常时,就要停止使用。
3、妈咪爱:
是一种益生菌,促进宝宝胃肠蠕动,可以治疗一般的便秘、腹泻。
它可以和思密达或抗生素一起使用,保护宝宝的胃肠道,
但要相隔两个小时。
调制妈咪爱时,水不能太热,否则会破坏益生菌。
特别提示:
1、宝宝腹泻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脱水、中毒而危及生命。所以,宝宝腹泻不能忽视,特别是急性水性便、中毒、痢疾、长期腹泻等,医院检查。注意补充水、电解质,不提倡饥饿疗法治小儿腹泻,以免造成小儿营养不良。
2、如没有确切的感染证据,不要滥用抗生素,以免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而加重腹泻,严重者会导致霉菌性肠炎。
3、不要用肌注药物的途径来治疗宝宝肠炎。
4、宝宝腹泻病的饮食治疗和护理有时比药物还重要,要加强综合治疗。不要忽视口服补盐液的作用。宝宝腹泻丢失大量水、电解质,口服补盐液可补充。
5、如果宝宝无呕吐,能顺利喂给口服补盐液,病情较轻,无明显脱水,尽量口服补液,以免因静脉补液给宝宝带来痛苦和不便。
怎样让宝宝乖乖吃下药物?
宝宝面对药水声撕力竭地哭喊往往让妈妈焦头烂额、无计可施。喂宝宝吃药是一门学问,尤其是在不肯吃药、年龄编小的宝宝身上更能体现出来。下面介绍一些经验和方法供为此事着急的父母们参考。
1.如果小宝宝还不能吞服药片、胶囊,应先将药片、胶囊研成粉末,调好糖水用小汤匙给宝宝喂服。最好把宝宝抱起、取半卧位慢慢地将药液从宝宝口角灌入。
2.如果给宝宝喂食药粉,可把药粉粘在母亲的乳头上或奶瓶嘴上,然后给宝宝吃奶,药物可随同乳汁一同服下,药量大时,可重复分次进行,也可拌糖水喂服。
3.如果宝宝的药特别苦,如黄连素等,应先在小勺里放点糖,将药粉倒在糖上,再放点糖盖上药,并准备好糖水,灌入口内就给宝宝喝糖水。
4.如果喂宝宝油类药物,如鱼肝油滴剂、液体石蜡等,可滴于饼干或馒头等食物上,或滴在一勺粥内一起吃下。哺乳期的宝宝可用滴管直接滴在口中,再喂糖水冲下去。
5.宝宝吃药,宜多喝水,以利于药物尽快到达胃肠,及早吸收。
6.宝宝吃药较困难,家长不能连哄带吓或打骂,这样容易造成宝宝精神恐惧。如果在宝宝哭闹中或捏鼻子灌药,易把药和水呛入气管,轻者呛咳、呕吐,重者气道被堵造成窒息有生命危险。
选择适合的工具,会使喂药更简单
1、量杯:适合能很好地用杯子喝水的大孩子。杯壁上会有刻度,把杯子放在水平面上目测你需要的量。
2、药匙:适合还不能很好地用杯子的小孩子。同样可以用目测的方法来确定药量,注意眼睛要和药液保持同一水平线。
3、滴管:适合不会用杯子喝水的婴儿。目测量度之后,要快速滴到孩子嘴里,因为药容易流下来。
4、注射器:药能够直接被挤入口腔后部,不会被吐出来。适用于味道较苦的药,或者孩子非常抗拒,经常把药吐出来的状况。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ys/9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