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远比想象中的寒湿

 

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远比想象中的寒湿?

阳虚寒湿者十之八九

我是在年的时候开始来南方,第一次是参加仲景学说研讨会,打那以后每年都来三、四次。其中包括广州、广西的南宁还有好些其他地方。到现在基本上就是七年,基本上每年都来南方。但是我来南方以后,看过的病人大概有一千多人。

这个里头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如果从中医的六淫来分类就是风、寒、暑、湿、燥、火,那么我所看的病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一例都没有遇到过。

南方气候特别热,一般人讲,有夏无冬,这么酷热的气候,人们在这样的一个气候竟然没有一个得火证、热斑点,或者阴虚证,这个事情让我非常惊诧,不理解。

所以从年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南方朋友们的生活习惯。就开始寻找(这些病证)根源.

第一个问题就是普遍大家都使用空调

空调是一个现代科学的一个发明,若说它的利和弊,我看弊多于利。因为这个,造成了很多人为的空调病。

有以下这种表现:一个是人造冷气,外边热的不得了,一旦回到家里就跟进了冰窟窿一样,这么一冷一热,每天经过好多次,所以寒湿是伤人最厉害的外形,我们人造的寒邪比那个自然界的寒邪还要厉害。所以我发现,空调的发明首先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活,破坏了我们几千年正常气候下人生活的这种节奏。

这个空调的出现实际上并不长,我们有好几千年就处在没有空调的状态下,生活的非常好。自从有空调出现以后,阴寒之气,它频频进入体内。比如今天我马上从这里出去了,外边是一团火,然后进入有空调的环境,马上就发冷,感觉穿一件衣服都不够用。

就这样反复的把寒气一层一层的压在体内,这样的话就造成很多病。比如说头痛、慢性鼻炎、阴暑证。所谓阴暑证,就是暑天受寒得的一种病,它和暑热症不一样,看起来是暑天得的病,实际上是一种阴寒症。

再有一种,就是常年难愈的感冒,青年妇女的痛经,产后病,婴儿在空调的环境下长大,最容易得哮喘开门见山。这是我近几年在南方地区发现的,几乎是一个普遍规律,各地都有这种病人。

再有一种就是无缘无故泻肚,吃了东西加上空调不久就吐泻,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高热不退,这个高热不退应该说是一种好事,比如说寒气进入人体以后,人体的阳气就要起来抗争,这样的话就发热,发热的几率是这样。

我们发热的时候,常常是吃西瓜、吃冰块,用大量的抗生素,把表面上的东西消下去,实际上这个寒气并没有出来。它是从外面进去。你让它从外面透发出去就好了,这个病就好了。这样的结果,长期发热七八天、八九天、十多天都解决不了。

而且经过这样的治疗这样的处理以后,又留了病根了,一旦遇到一个同样的或者稍微适当的环境,他的病就又发作,这个(情况)很多。

另外一种更比较普遍,身体虚弱的人,全身肌肉关节疼痛,而且这种疼痛带有一种抽搐的性质,这个就是中医总结的哪个寒主收引。感受到寒邪以后,阳气一时抵抗不了,它就收缩,寒主收引。

大致空调造成的病就是这么多种。这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什么南方人没有一个热症,而且大部分是属于阴证、寒证、湿证,这是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是生活的节奏,有些违反了我们民族古代传下来的养生的要领、原则和方法。

大城市中的人,起居节奏不太好。就是睡的非常晚,或者是过夜生活,两点钟不睡觉,因为人和自然界是同一步调,当太阳落山以后,在0点钟以前就应该入睡,这个就是上海陈玉琴老师跟你们讲过的,那个时间正是人们胆经开始造血、清除体内垃圾的这么一个时间。

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入睡,没有充足的睡眠,深层的睡眠,那么体内的功能就发挥不好,这是一种情况。人体的生物钟功能同样会被改变,被破坏。

再加上由于空气热,特别喜欢吃生冷的东西。比如说冰水、冰块、冰冻的果汁等等。或者热的话冲一个冷水澡,或者在睡觉的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睡着以后就受病。

这个东西后果是什么呢?一个就是健康人,就是他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他脸色一般是一种苍白灰暗的脸色,不是非常红润,我们在各个机关、团体,特别是在饭店,看到的小青年,工作人员长期在那种环境下生活,他的那个脸色非常不好看,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但是并没有发病。

再一个就是人的抵抗力下降,怕风、怕冷,特别容易感冒,或者食欲不好,或者拉肚子。这个就是阳气损伤以后非常严重的后果。再有就是妇女的月经病,产后病,老人的心肺病,和用这个东西都很有关系。

我曾经参与过西医ICU急危症重病人的抢救,我进去(ICU病房)以后,我都冷的受不了,那个心衰、或者是肺衰,或者是肾衰的病人,应该是最怕冷的。但是在那个(低温)条件下是不行的。

但这个东西是我们这样的一个规定。所以这样的话,这样的病人很不容易救活的。有些人我建议最好把空调调到26度以上,这是一个方法。再一个就是我告诉家属让病人赶快出院,这样的一个条件下,用大量的抗生素和我的这种方法对抗(疾病),那是事倍功半。

2

三伏天尤要注意养护阳气

为什么在《内经》的养生里头有一个“春夏养阳”这么一个提法,这是古代几千年实践得出来的一个非常正确的结论。

我们中医讲究治未病,治未病并不是说没有治那个没有病的人。而是在治未病以前要找出,有病的话马上就要治。

这个春夏养阳的养生方法,对于避免很多的疾病有效。。因为人是自然界大气所生的一种,和自然界是同步的,自然界的规律是春温夏热,秋凉冬暖。所有的动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

那么冬天的阳气,积蓄了大量的能量以后,准备到来年春天,开春的时候,阳气慢慢升华,这个时候冬天的动物也醒来了。一些植物开始慢慢生长,萌芽、发育,这是一个阶段。

然后进一步发展到夏天阳气进一步放生,生发,这个时候人的生命,以及和动物的生命,都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生长、发展。这两个阶段,耗费的阳气最多。

所有的话,为什么古人提出来,在春天阳气生发的时候,夏天气候特别热的时候,最热热不过三伏,在这个时候特别要强调养阳了,就是因为阳气消耗特别大。这个时候要不断的补充保护,不要伤害,而伤害阳气最严重,就是我们现在,这个不仅是南方人,这个风气在北方也很严重。

由于空调、吃冷的食物,冲冷水澡,得了非常难治的病,这种人非常多。所以春夏养阳主要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来。

大家想这个是非常有道理。同时根据我们,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广东朋友能够遵循这个方法,稍微改变一下你们的生活习惯,你的健康状况就会很快的有好转。

当然,如果这么长时间有好些病来经过调理,但是在保护、保养这个范围内,春夏养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其实阳气这个东西,不仅是春夏要养阳,一年四季任何时候你都不要伤害它。

3

阴阳平和是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和

说到阴阳的关系,我们一般都认为,阴阳要平衡。这个观念不完全对。

为什么呢?从《内经》开始,从《易经》开始,就特别强调:人的阳气乃是生命的根基,阴这个东西,阴是包括你的人体所有人体各个器官,你所吃进去的食物,各种营养成份,这些东西是属于阴的。

那个阳气是居于统帅地位的,是一个主导,所以是阴的东西,都是在阳的统率下,绝对不是半斤八两,平起平坐,阴阳平和。这个阴阳平和是指这个阳气主导下的阴阳平和。

内经有几句话:一个是“阴平阳密,精神乃固”。还有一句话:“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气和阳气的重要性在哪呢?阳秘,当你的阳气处在一个固秘的状态下的时候,这个才能达到阴平阳密,另外《内经》有许多重要观点,比如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折寿就是短命。

这个《内经》看重人体的阳气,阳就好象天空的太阳。假如没有太阳就没有生命。

我们举一个例子,看阴阳盛衰,在一个人的各个不同的生命阶段表现,小孩时候,当然是阳气出现旺盛,生长发育到成年以后的话,所谓阴阳平衡,就处在一种健康的状态。

但是,到老年以后,无缘无故的流鼻涕、流口水,流眼泪、或者是小便提不住,尿频,这些都是因为人在老年以后,阳气衰弱,阳气失去统帅作用。

我们在老年危险期的时候,特别是像一些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或者其穹的并发急性心衰,只有一条办法,那就是救阳,阳气救回来了,这个人就活过来了。

这个东西就好象水龙头的开关一样,它的阀门,螺丝逐渐的变松,要把的拧好,方法就是补充阳气,保护阳气。我们在这个时候,也要特别看中一点,就是你看他虽然病的非常厉害,只要有一丝阳气不散,这个就可以救。所以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方面。

所以在看病的时候有个格言:生死关头救阳为急。因为他的肾气和中气的关系,人的脾胃在五行里面属土,古人有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好象是一个锅。

锅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水,这个水和食物怎么样才能受得了,就要看釜底下的火,釜就相当于锅的意思。所以釜底之火,而中气虽然这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釜底之火的维持,它是难以生存的。所以到最关键的时候,要照顾釜底之火。

所以这样的话,古代的商,清代的郑钦安先生的学说,和彭子益先生的古中医学说,两人虽然各有侧重,如果把他们的两个人融合在一起,那是非常完整的东西。

我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中医有一句话俗语叫:气为血帅。气和血的关系是什么?他们绝对不是半斤八两,气血平衡,这个血能不能够在血管里面运行畅通、流动、运转,把阴阳输出到五脏的各个部位,就是有一个气在推动它,领导它。

假如没有气的领导,气要是弱就会出血,比如说牙龈出血,治这个病怎么办?就是给他补气,如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这是一个最清楚的方法,补血为什么要重用黄芪呢?

黄芪是当归的两倍,就是这么一个道理。当然这是一个比较清醒的例子,如果出现大出血,人马上就要死,古人有一个对付的方法,就是说“已亡之血难以骤生,未亡之气所当急固”,在这个情况下,要赶快恢复阳气的统帅作用,病人救活了。所以阴和阳的关系就是气和血的关系,这么说大家可以理解了。

我现在举几个例子,举几个病例。

我在南方看过的一个病,其中一个就是山西公安部的记者,他来到广州帮助省委整理抗战时期的老一辈的英雄事迹,他在广州一共工作了三个月。回去以后大病三个月。

他这个病的情况是怎么样?就是因为空调。因为在办公大家都习惯这个环境,但是他不习惯,受不了。受不了坚持把这个东西写完,回去以后就大病一场,他病到什么程度?

走三步路、五步路就得喘一口气,再一个就是吃东西非常少,而且吃多少拉多少。还有一种情况,他不但是怕风,怕冷,大热天,夏天去我那看的病,穿着棉衣、带着棉帽,带着口罩,而且他跟我讲,就是说不但受不了风,就是开一下门那一点风都受不了。

要是我看一下书,翻一下书页的风都受不了。可见空调这个东西伤害阳气的严重性。最后他就说把阴寒一层层挤压在人体三阴经最底层的地方,马上出不来。我给他治了一个半月,好了。

还有一个女大学生,月经期间,她冲了一个冷水澡,吃了一大包冰块,气候特别热,晚上睡觉时候空调开的很大,结果从第二天开始,他就闭经了,月经没有了,停止了。

而且肚子很痛,吃很多的止痛药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好我来广州,她找我来看这个病,我就跟她说,就用温经散寒这样一个方法,很快就好了。

所以我讲这些东西的意思,就是和我们广东朋友们互相交流一下,谈谈我的看法,当然你们这么长时间习惯这些东西,要马上不用也不可能,而且把它调的温度高一点就行,调到你不至于热的够呛,但是也不至于冷的打颤。这样你的身体就不会造成伤害。

4

怎样去除寒气?

伤寒,最能够对阳气提供帮助的就是“四逆汤”,四逆汤用小剂作为一个养生的东西,从现在开始,服到秋后,肯定你在夏季所受到的阴寒自然把它散出去了。

如果临床当中遇到的寒热互见的情况怎么处理?这个要看具体情况,大致有三例:

一是少阳证用小柴胡汤;一是厥阴证用乌梅丸,另一是太阳表证,假使是寒热互杂,要特别注意一点,这个寒热夹杂证里头,热常常是一种表象,假使要是内虚,阳气不足,你自己补充阳气,就可以把这个热退掉。

有好多的病人,大概有一百例以上。就是每到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们的脚必须放在冰上才能睡觉,这种情况好象是热的很厉害,其实是虚阳外热。这个四逆汤把阳气回到下周,这个自然好。

好的非常快。就用两三副药。这个东西,最难分辨,也最容易骗人,疾病和人一样,它也非常狡猾,它表现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它的正面,所以要想到深层的东西,想到背后的东西,这样就不会犯错误。

不会鉴定,不回来点,最后把阳气都散完了,那就死路一条,所以治疗发热这里面是一个很深的东西,我最近听过这么一个事物,有一位同志问,胆总管结石怎么治疗?这个东西没有现成的办法,这个要看病人本身是偏阴虚还是偏阳虚,是气虚还是其他方面的问题。

你要拿药治一下,这个药叫大叶金钱草,每天用20克,熬成水喝就可以了。另外用鱼脑石,每天用6克左右,碾成粉,如果这个病人非常的虚弱,一幅药之内能不能软化,那无疑肯定是阳虚,就把这个偏方加到四逆汤里面去用。

另外就是,我把这个病的东西做了一个总结,不管你的表里内外,四肢关节,五官九窍,五脏六腑,不管哪一个地方,只要阳气不到位那就是病。

很简单,就是一句话。因为这个阴寒的东西,比如说肿瘤,肿瘤这个东西最早产生的是阳虚,阳气虚了以后,阴气以后慢慢就结成一小快,然后逐渐长大,成为一个影响人生命的东西,所以我治疗肿瘤的时候,找原点,还是在阳气上下工夫。

首先保住这个病人的阳气,不要让他继续再消耗,然后想办法把这个东西慢慢缩小,使这个病人暂时和肿瘤共存,然后等到它那个阳气旺了,就可以攻下,把这个肿瘤打败。这个是我的方子,这个方法治好肿瘤病人的比较多。

临证用药心得(经典干货)

一、肝病

旱莲草

早年治疗一慢性肝炎病人,阴虚体质,证见乏力,肢体困重,肝区隐痛,尿黄,舌苔微黄腻,给予补气,解毒,清利湿热药,效果不甚明显,0日后,又出现咽干,腰膝酸软,乏力依旧,此为利湿伤阴之象,因生地,麦冬之类对肝病属湿者实为不利,遂加旱莲草50g一味,想不到用药第2日,症状明显减轻,第3日,症状消失,此药的用与不用差别太大。中药药理学认为,旱莲草可以保肝解毒。而此药针对阴虚湿热病人,可以有效的解决矛盾问题。既能养阴扶正,又能凉血解毒,且不助湿,成了我治疗湿热型肝炎的必用药。

2白矾

通常情况,降酶退黄治疗比较容易,但也有顽固者,对于转氨酶持续不降的,我曾试过用白矾5g加入方药中,起解毒降酶之用,效果的确很显著,但此药需要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待转氨酶降至正常即可停用,一般不会反弹,这是我知道的降酶中药里,见效速度最快的药。

3黄芪

慢肝病人多数都有乏力等气虚症状,所以黄芪在此处显得很重要,但我要提示的是它的剂量,我一般用00g到50g,4日内即可获效,如果剂量在60g以下,时有不效者,且见效缓慢,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扶正以祛邪,对于没有气虚症状的也很有必要用。

4鳖甲

众所周知,鳖甲治疗肝硬化,2年前,我曾以此一味药治愈一个肝硬化腹水病人,后来做B超提示,肝回声均匀正常,西医们很是震惊,海藻等也可以软坚,但效果远不及鳖甲,且有明显扶正效果,其含动物胶,角蛋白等,不仅能抑制或逆转纤维化,还能增加血浆蛋白水平,改善体质,缺点是仅适用于阴虚体质的病人。

5蒲公英

对于肝炎病人,有人喜欢用芩连等苦寒之品,有人喜欢用大黄泻下排毒,我个人认为,久服苦寒之品易伤脾,久服大黄泻下易伤正,对急性病暂用可以,但对长期服药不太适宜,久服药需要无毒低毒,寒热偏度不大比较合适,蒲公英为我的首选药,用于临床效果很是满意,其优点是安全无毒,其次还有桑寄生(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又能补肝肾),白花蛇舌草、甘草等,对湿热明显的病人,大剂量的蒲公英还可以致泻,使邪有出路(暂用或加白术)。

6蜂房

有一部分病人表现为阳虚,我喜欢用蜂房,它既能助阳,用能攻毒外出,阳虚症状的多见于慢肝,毒邪深伏于肝,与湿胶结,加之正气不足,正虚邪恋而缠绵不愈,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用蜂房助阳,化湿邪,攻毒外出,一药三用。

肝为解毒器官,所以肝病病人用药不宜太大剂量,不宜用太多毒性药,以免加重肝负担。

二、阳痿早泄

红参

肥胖,体力差等证见气虚阳虚者,红参可以大补元气,对阳痿症状也有很明显的效果,我通常是在常规治疗效果不显时才加,起绝招之用,剂量在20g到30g(养殖)。

2枸杞

对房劳过度引起的精血不足比较适宜,古语有“离家千里,勿服枸杞”,说明它有强阳道之功。虽然它的作用很平和,但却很实用,一可以补肾填精以起痿,二可以与补阳药相伍,抵制补阳药之燥烈。枸杞用量到50g以上,效果会很明显。

3淫羊藿

对性事淡漠的病人,此药为首选,从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羊食贪合,增欲望。用于临床,效果的确明显,若符合肾阳不足,其剂量一般用20g到50g。此药是我治疗肾虚阳痿的最常用药。

4阳起石

几年前治疗一0年病史的病人,诸多治疗方法无效,我以此药为主,剂量达到70g,佐以枸杞防其燥烈,病人于用药第2日获得成功房室。取效后减量巩固治疗一些时日,2年来未复发。中医之秘在于量,在此处可见一斑。通常情况,它的剂量只是5g到30g,随病情调节药量。此药过量会引起咽干等,但未发现其他不适。

5蜈蚣

我个人认为不用辨证分型的有效药。一,精神忧郁引起的,它可以疏通肝络以起痿,二,脉络瘀阻(动脉硬化)引起,它可以化瘀通脉以起痿,三,蜈蚣本身也有强壮之功。有一问题顺便提及一下,蜈蚣和枸杞开始时经过几例治疗发现,水煎的效果比吞服的好,原因至今未明,但为取效,一直就用水煎的方法至今。

6滑石

早泄遗精用,可能有的朋友感觉很奇怪,是这样,早泄和遗精都属于尿窍闭,精窍开,不兼用利水以开尿窍而仅以涩精之品固精门,很容易越涩越不利,所以在用五味子、桑螵蛸、金樱子等涩药的基础上加一味滑石,取其用涩于利之中,用补于遗之内,此为用药之秘。此法还可以有效防止有轻微湿热的病人闭门留寇。

对于阳痿早泄病人,有一部分是因为精神压力等心理因素引起,此情况我一般以疏肝解郁为主,调补肝肾为辅。对于房劳或手淫过度引起的病人,我常用阴阳双补的方法,意在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视病人脉证而定具体配伍。对于肥胖病人,多属于气虚阳虚,痰湿盛,所以就根据脉证多用补气补阳,化痰利湿为主,对于糖尿病病人和中老年人,其局部动脉硬化,供血不足,此为原因和过程很复杂的肾虚兼脉络瘀阻,治疗当补肾与活血通络并用,如加蜈蚣、地龙等。另外还有湿热下注等不再一一详解。

三、胃病

枳实

胃痛或胁痛属气滞者,单独此一味就可以获效,我感觉它是行气药里效果最明显的。本人几年前患胃痛,开始只是偶发,后来曾持续性,先以郁金,厚朴等效果不显,最后以枳实0g,于用药第2日后,再未发作过,从此我治疗气滞胃痛必用此药,用于临床,通常都是日见效。如果病人脾虚腹胀作痛,需要加四君子以标本兼顾。

2三七

胃痛属瘀血,痛处固定,夜重,脉涩,我首选为三七,个人感觉三七效果优于五灵脂、蒲黄,其化瘀定痛之功在瘀血胃痛里也能很明显的显示出来,另外对消化性溃疡引起的出血证属瘀血的更为适宜,既能止血又能活血。

3蒲公英

此药擅长治疗痈疡,能清胃消瘀,对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伴感染,证属瘀热而胃痛的效果极佳,如能用其根更妙。辨证准确有药到病除之效。

4穿山甲

西医检查为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者,可能与癌前病变有关,中药可以使其吸收,而此功非草木所能胜任,所以我用穿山甲,配伍五灵脂、蒲黄活血化瘀,去旧生新,同时加白花蛇舌草解毒防癌。此型胃炎一般胃液分泌不足,加乌梅酸甘化阴,促进胃液分泌。

胃病的中医分型很复杂,也与肝胆脾密切相关,所以需要辨证准确方可下药,对寒热错杂的胃痛,可用甘草泻心汤,针对寒与热的偏盛,调节姜、连的剂量,对慢性溃疡,辨证基础上加补中之黄芪,生肌之白芨可愈。其他不再详述。

四、贫血

黄芪

根据气与血的关系,治疗由失血、胃病等原因引起的贫血,黄芪可以补气以生血;同时,气虚气不摄血引起的出血,黄芪还能补气摄血;脾虚、气血生化乏源,黄芪可以补脾以生血。

2鹿角胶

用于再障性贫血,此病病位在骨髓,肾主骨生髓,髓生精,精化血,故用鹿角胶补肾精以化血,此为精血同源原理,治疗此病必须从此处下手,我曾治疗2例,配伍龟板胶、蚕沙等取得良好效果。

3蚕沙

还是针对再障,龟鹿二仙胶是治疗再障的首选药,但很滋腻,不利于久服,而蚕沙可以补脾化湿,巧妙的解决了问题,用它的另一原因是蚕沙提取物经证实,对造血干细胞、粒单细胞、红系祖细胞、骨髓有核细胞的恢复,增殖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也能调节骨基质的修复,从而促进了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

4磁石(代赭石)

缺铁性贫血言外之意就是体内缺铁,所以我们在治疗此病时,可以适当加点原料,比从食物获取要快多了,不妨试试。

5何首乌

经治疗观察,在补血药中,它的效果要比当归好的多,几乎与阿胶不差上下,我在临床经常用到50g,它所含的卵磷脂是血细胞膜的主要原料,并且又能促进造血,在治疗贫血时,它是我的必用药。

6绿矾

钩虫病贫血的要药。治疗贫血不能只是补血那么简单的事,必须查明贫血的病因,针对病因治疗,就像钩虫病引起的贫血,单纯补血岂能行。钩虫感染导致脾虚,脾虚血失其统反生湿热,加上钩虫繁殖排泄浊气而导致萎黄,治疗需要补脾虚,泻湿热,杀虫。

贫血可以有许多种原因,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找到原因再对症治疗,这里需要我们辨病和辨证相结合,比如因为失血引起,我们要先治血症,慢性胃炎引起,我们要治胃病,等等。有一个方剂对贫血的症状效果很好,是人参养营汤。另外对于简单的贫血用食疗的方法也不错,比如猪肝,红枣等。

五、复发性口疮

胡黄连

口疮属心脾积热,见多处溃烂,灼热而痛,口臭便干,此药为我的首选,起泻火化浊之用,临证也可以用泻心汤加减,也可以加蒲公英清热解毒,但个人感觉,此药作用十分强大。

2细辛

疮家圣药,起收湿疗疮之用,又能止痛,但不适合虚火引起的口疮。

3肉桂

用于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引起的口疮,可引火归元,此型口疮此愈彼起,反复发作,有阴虚体征,治疗时在养阴解毒基础上加肉桂收浮游之火是很必要的,一般我用5g。

4蜈蚣

曾治疗一例顽固口腔溃疡,局部溃烂严重,用清热敛疮等常规疗法效果不明显,后来我按毒瘀论治,在原方基础上加蜈蚣,皂角刺破瘀攻毒,很快的取得了效果,此药我也用来治疗臁疮、褥疮等。

5黄芪

疮口久不愈合,遇劳加重,伴脾虚之象,此类为黄芪特长,黄芪擅长托毒生肌,对虚弱而疮口不愈合的很适合,只是在剂量上要用重剂方可显效。

此病新病易治,久病较难,一般急性期或新病,清热解毒剂可见效,慢性而反复发作的多属虚,根据脉证或养阴,或补气对症治疗,对没有湿热瘀毒,单纯溃疡可以加白芨促进愈合。外用药,我喜欢用儿茶粉。有烟酒嗜好,喜吃辛辣的要戒除避免之。

六、乳腺增生

生麦芽

乳腺增生初期可能因情志所伤,引起肝气郁结而发病,久病也多因此加重或复发,生麦芽可以疏肝解郁,治疗肝气郁结。用它的另一原因是中药药理学证实它可以抑制催乳素释放,从而达到治疗效果,肝郁较重加柴胡,生麦芽我一般用00g,量小了无效。

2白芥子

肝郁日久,化热生痰凝淤,形成结节,又皮里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此结节恰恰就在皮里膜外,而白芥子又擅长消痰散结,岂能舍而不用。

3穿山甲

此病结节多属痰淤互结,祛瘀药里面,功居首位的当属此药,通乳大家都知道,更何况破瘀结。我经常遇到因劳动用力过度牵拉而引起乳痛发作的,我按外伤加土鳖虫祛瘀疗伤,至今为止,未见无效者。如果有人嫌穿山甲太贵,土鳖虫为最佳代替品。

4白僵蚕

久病结节难消,应软坚散结,白僵蚕能化顽痰,散结节,通经络,与浙贝,海藻合用,对此病乳腺结块有消散作用。

5鳖甲

几年前曾治疗一个纤维化增生病人,当时考虑鳖甲可以治疗肝纤维化,对此病也该有效,于是以此一味研细末吞服2月,后经西医检查,完全治愈。

6二至配淫菟

这是4味药,旱莲草、女贞子、淫羊藿、菟丝子,前2药养阴,后2药助阳,合用调冲任,根据病人的阴阳偏盛偏衰,调整双方剂量,阴虚重用养阴,阳虚重用助阳,此法是我治疗阴阳失调(内分泌紊乱)的主要手段之一,因为此病也与阴阳失调(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

此病及其常见,大家在治疗上也不会陌生,可能我的方法在高手面前只是班门弄斧,不敢再妄加描述。

七、尿路结石

三金

这里的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是众所周知的化石排石药,提出来是为了不让大家忽视它,原理不讲了,都知道。

2土鳖虫

结石发作时绞痛难忍,证属瘀血,土鳖虫擅长治疗瘀血腰痛,在这里当然也算符合病机,活血是排石的动力之一,我还经常用三棱、莪术、王不留行、川牛膝联用,有条件者加穿山甲更好。

3乌药

针对下焦气滞,冷痛,我喜欢用乌药行气散寒止痛,剂量比较大,要30g以上方可。此病发作疼痛难忍,且有伤肾可能,所以用药最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用大剂量速愈之。大剂量乌药可以扩张尿管,有利于排石。

4附子

在这里用于补阳,阳主动,阳气充足才有力推动结石外出。看过很多方子都忽略了这一点。

5滑石

利尿通淋药中,此药我必用,喜欢它的名字,滑石滑石,滑出结石,有名中医说过它可以滑利尿管,对结石的排出有利。

6琥珀

古方治疗石淋的,用琥珀的占一大部分,它有利尿通淋和活血化瘀的双重功效,又可以治疗尿血,为我治疗尿路结石的必用药。

7杏仁对于石淋有小便不利症状的,或者无尿的,我有时会考虑到肺的宣降功能,肺主通调水道,小便不利及无尿在治疗时添加杏仁桔梗宣肺以利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思路,恰恰就是提壶揭盖的治疗方法。此法我也用于前列腺增生引起的小便不利等。

尿路结石治疗如果在一周后仍未痊愈,需添加生地,防利水伤阴,发作频繁而疼痛难忍的,加全蝎粉4g吞服或加重剂白芍甘草可缓解,尿血的用血余炭、小蓟利尿止血,身体壮实的加服威灵仙增排石之力,虚弱的加黄芪或补肾药增排石之力。此病引经药为牛膝、山楂。结石大于.5cm,久治不愈,而又肾积水明显的,手术吧。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从柯琴对桂枝汤的运用谈辨证论治的灵活性

《伤寒沦》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它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基础,提出了诊治疾病的原则和纲领,历代医家对此多有研究。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已被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所接受。但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往往有不少医生把辨证论治这一理论运用得过于僵化,机械地套用某些治则方药,与辨证论治的本义及要求相去甚远。

清代著名的医学家柯琴(字韵伯),对张仲景特别是对《伤寒论》有极其深刻的研究,所著《伤寒来苏集》,“悟仲景之旨,辟诸家之谬”,对后世影响极大。柯琴认为,辨证论治是贯穿于《伤寒沦》全书的指导思想,是仲景制方立法的重要依据,他认为:“仲景制方,不拘病之命名,惟求证之切当,知其机得其情,凡中风伤寒杂病,宜主某方,随手拈来,无不活法,此谓医不执方也”。笔者仔细研习《伤寒来苏集》,认为柯琴在临证中较好的运用了伤寒方药,灵活运用仲景所制之方,准确体现了辨证论治的诊治原则。

柯琴运用桂枝汤不专于太阳中风

《伤寒沦》第2条云:“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一般认为,外感风邪,致营卫不调,则当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以桂枝之辛温,解肌祛风,以芍药之酸寒,敛阴和营,两药配伍则调和营卫。而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桂枝汤证上》指出:“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条是桂枝本证,辨证为主,合此证即用此汤,不必问其卫伤寒、中风、杂病也。今人凿分风、寒,不知辨证,故仲景佳方置之疑窟。他认为,只要有桂枝汤见证,无问其外感或内伤病,均可以此方治之。因此,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太阳方总沦》云:“卷常以此汤治自汗、盗汗、虚疟、虚痢,随手而愈。同时对机械地认为桂枝汤专为太阳中风而设者提出批评:“粗工妄谓专治中风一证,印定后人耳目,而所称中风者,又与此方不合,故置之不用。柯琴认为,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无论外感或内伤,只要是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者,均可用之。不难看出,柯琴对桂枝汤临床应用范围的拓展,实际上是将张仲景在《伤寒沦》第6条所言之“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临证运用的具体体现,是客观反映了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结合,体现出柯琴对张仲景辨治理论理解的先进性和独创性,同时对后世完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以及指导临床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

2辨证论治的理论内涵

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探求疾病本质或者是寻求根本症结的过程。而论治,则是在辨证的前提下,根据证的不同而确立治法、处方及用药,论治是以辨证为前提,论治是辨证在治疗疾病中的具体体现。中医要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辨证是关键,而对证的认识及其演变过程的探析,则又是最根本或者说是最基础的要求。辨证的准确与否,直接体现出中医诊疗水平的高低和临床疗效的好坏,《临证指南医案·凡例》即明言:“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为三大关键,一有草率,不堪司命。……然三者之中,识证尤为紧要。……若识证不明,开口动手便错矣”。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和特色。在几千年的中医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传统中医学还是现代中医学,都是在前人临证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若干适合中医治病的病和证,特别着重于对证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人体整体功能性变化及各种影响因素,处方用药。《伤寒论》第77条云:“伤寒,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许多医者认为,炙甘草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心动悸,脉结代”,恰恰相反,从仲景的本意及临床实践来看,此汤证关键之处乃是“伤寒”二字,《素问·热论篇》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也就是说,由外感热病引起的“心动悸,脉结代”可予炙甘草汤,倘若仅看重“心动悸,脉结代”,不仅临证显得呆板,而且疗效也很差。辨证之重要尤其对证的正确认识,由此可窥一斑。

“有是证用是方”,已成为中医临证的基本要求;“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已成为辨证论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的具体体现。《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指出:“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清·雷少逸,著《时病论》,其中治感冒一病,无固定治法,须“因时令之异,寒温之变”,而处方用药。

所以辨证论治的理论内涵体现了中医四诊、八纲及治疗八法的有机结合,用药精当、缓解或解除患者痛苦则是这种结合在临床上具体体现。

3辨证论治的基本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处在绝对的运动之中。中医的辨证论治过程也是如此。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定状态,同时随各种因素及治疗的效果而不断运动变化的。所以,笔者认为,辨证论治的基本要求是:首先要认识疾病发展过程的总的病理变化,也就是原则性;其次要认识到在总的病变前提下,在某一个阶段,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各种证候,也就是灵活性。辨证论治的过程应当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的过程,叶天士也强调辨证灵活性的同时,不可违背原则性,若《温热论》云:“……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矣”。但若过于重视原则性,则诊治疾病显得呆板、涩滞,偏于强调灵活性,则又会丧失治病的最佳时机和效果。

张仲景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就是不仅要认识到辨证论治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医者必须认真观察每一个出现的症状,细心揣摩其病理变化,由小知大,见微知著,由局部而全身,知当前的病机推前阶段的病理、瞻后阶段的演变,从而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4把握辨证过程与“医者意也”

一般说来,辨证论治是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虽然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中医基础理论曾经有所论述,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往往罗列出各种证型、处方用药,对辨治的方法学很是少见。

尽管中医的认知方法有不注重个体的特点,有或然性、模糊性、臆造性等不足,但是在认识事物的共性、把握机体之间的关联性上,都是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这种能力超越了微观认识和直觉判断,不是一两天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大量的临床实践基础上,去除表(假)象,归纳、综合、类比后心悟、顿悟出来的,是一种高层次上的抽象思维,张景岳喻之为“医者意也”。

要准确把握辨证论治的全过程,笔者认为,除了要有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准确把握以下因素:)证是随外界气候、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医门法律》强调“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服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气有高下,病有远近,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2)证随个体差异而不同。《素问·五常政大论篇》指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云:“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者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一则耐清,一则耐温,病情之阴阳,从此可知也”。薛生白《湿热病篇》更是强调“实则阳明,虚则太阴”。3)全面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仲景以旋复花汤治肝着,病机乃肝郁血滞,而亦用此方来治疗妇人虚寒之半产漏下,何也?尝有先贤认为是错简,然仲景用此方实则全而考虑了妇人患病的全过程,宗经云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无问其病,以平为期”之旨,开其蕴蓄不解之邪,旧血得去,新血复生。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一》载以此方治一虚痨患者,把握疾病的过程乃“久客劳伤,气分痹阻……初病在气,久则入血”,思病患及乎元虚,攻补未能除病,屡经攻补,病邪未去,正气受损,故而用辛润通络之旋复花汤,调气血而不伤正,去久邪而理虚。

5临证处方是辨证论治的结果

辨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处方用药,辨证的准确与否与处方用药有密切的联系,辨证是前提,用药(施治)是结果,也就是治疗手段。从方剂的构成来看,用药一般为扶正、祛邪、调节机能三部分,内伤病的扶正与祛邪是紧密相关的,祛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恋邪但是最能体现辨证灵活性的,则是调整机体功能。机能调整是治疗疾病过程中,使受障碍的功能恢复正常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医者个体的特色之处。目前有许多处方借助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加入一些调整机能的药物,但是并没有完全体现出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原则,如有一些冬令进补的膏方,一味全是补药,病者服之日久,会有腹胀不适等感觉,若加入泽泻则补效明显而无不适,何故?泽泻乃泻肾之品,补中有泻,补而不滞,气机流畅,则疗效显著。

6辨证与辨病应有机结合

无论是传统中医学认识的疾病,还是现代医学认识的病,他们都是本质的体现,它规定和制约了证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在疾病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一病多证,但是它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变化,受病的制约和影响。虽然我们强调辨证的灵活性,但是首先应当明确对病的诊断,对病名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有利于确立治疗法则。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有些证是提前或滞后于病的发展,如现代医学之肝病、肿瘤等,在早期阶段,无任何症状出现,病者也未表现出任何不适,但是肝功能、超声诊断等均可提示异常。由于中医对现代疾病的认识不足,认为是“无证可辨”,实际上疾病已经发生或发展,这就需要借助现代医学的诊察手段,处方用药如果仍固守辨证论治的观点,将会延误病情。

辨证施治是对症处理的升华。病贯穿全部过程,而证只是某一阶段。只有统揽疾病的全局,才能更好地把握局部的证,才能更加灵活运用,执简驭繁。

7结语

自《伤寒论》以下,临床辨证论治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对证型的规定也越来越具体。只有在认识疾病的前提下,全而了解证型演变规律和辨析要领,把握影响疾病的各种因素,才能准确、灵活地辨证用药,为治疗提供好的保证,也是对新一代中医临床医生的基本要求。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辽宁中医药杂志》年第2期,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中医史上有趣的冷知识,最后一个亮了……

中医要严谨,可不一定严肃,这些关于中医史上奇葩的冷知识,保证让你眼前一亮!

妙悟岐黄——黄元御

代表作:《四圣心源》

“人过三十不学艺”,清代御医黄元御就是三十岁才开始学医,二十九岁的时候,他被庸医所误,治瞎了一只眼睛,导致他不能正常步入仕途,于是买来一本《伤寒论》怒而学医,后来成为乾隆的御医,乾隆曾给他亲书“妙悟岐黄”。

他的《伤寒悬解》序言里面有句话,叫“空明研悟,自负古今无双”。大写的霸气!

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80多岁的时候回顾自己的生涯感慨万千,想到自己看了一辈子病周围同龄人死的都差不多了,得留点东西给后人,写了《千金要方》。

又过了三十多年,他没料到自己能活这么久,觉得《千金要方》写的有点早并且有一些不足,就又写了《千金翼方》……

传说覆盆子名字的由来与尿盆有关……

我们老祖宗很早便知覆盆子好处。古时相传上了年纪的男性只要经常服用覆盆子,晚上就不用起来小解,夜壶从此覆盖不用,故名“覆盆子”。覆盆子的营养价值可不能小看,在中医的解释可是养肾固精缩尿的“天然食材”。

覆盆子内心os:黑历史都被你们爆了,以后还怎么在业内混啊?

没药?其实是一种药!

没药植物长这样

原来是多音字啊,咋一看,还以为没有药了呢。

在我们的印象中,华佗可能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被医闹杀死的医生。

其实,文献中最早记录被医闹的大夫,应该是文挚。

《吕氏春秋·卷十一仲冬纪第十一——至忠》有记载:

战国时期,宋国国都商丘有一位名医名叫文挚,洞明医术。齐闵王患了疮病,派人请文挚到齐国诊治。

文挚到了齐国,诊断后对太子说:“大王的病肯定可以治好。但是,大王痊愈后,必杀我无疑。”太子不解地问为什么。文挚回答说:“齐王的病只有用激怒的方法来治疗才能治好。激怒了大王,我一定会被杀死。”

太子听了恳求道:“只要能治好父王的病,我和母后会以死来向父王求情以保全你的性命。”

文挚推辞不过,只得应允,说:“那我就冒死为大王治一治吧。”于是他与太子约好诊期。文挚故意不守信誉,失约没来,只好约了第二次,他又没来。又约了第三次,第三次他同样失约,齐王见文挚屡屡失约,甚感恼怒。

没想到,文挚突然来了,鞋也不脱,就直接上到齐王的床上,踩着齐王的衣服问齐王的病情如何。齐王气得不理他。

文挚又用更重的言辞再次激怒齐王,齐王气得大吼一声,坐了起来,这一怒治好了齐王的病。正如文挚所预见,他最终被齐王所杀。

做人难,做大夫更难,做个名医更是难上加难,一不小心还有性命之忧。

历史上,中医医闹绝不少见,不信你看——

医院默默地点炷香……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网络,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儿科名医单养和——别树一帜治疳积单养和,江苏武进芙蓉圩人。父镇安,擅长小儿推拿。单氏幼承家学,尽得其传,擅长中医儿科及小儿推拿。单氏临床经验极为丰富,精于望诊,对面、舌之观察,有精湛心得;处方用药,以轻灵、辛凉见长。自制“和儿丸(散)”,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极佳,堪称一绝。现就单氏诊治要点和自制“和儿丸(散)”及病案为例,以示一斑。疳积病多由饮食失节或虫积内聚而成,总责之于脾胃。单氏认为:若未累及他脏(心、肝、肺、肾等),治疗则以健脾助运和中为主,消导为辅,既不主张过用消导,孟浪攻伐,以免更伤脾胃;也反对滥用补益,腻滞脾胃,使运化益呆。若因虫积而致者,必先驱虫,然后再调脾胃收功。尤重视饮食护理,对初期和断乳后始得之疳积(俗称奶痨),单氏认为,不一定要吃药,一般只需挤出强壮妇人之乳汁饮服。其方法是:先以生姜一薄片放在碗底中,然后再将奶汁挤入,隔水燉热,每天-2杯,连服3-4个月,即可恢复。对一般疳积病,未及他脏者,不问患儿大小,不拘病程长短,不限病情轻重,常单服或配服“和儿丸(散)”可取卓效。

单氏“和儿丸(散)”组成

皂矾克,小麦粉克,使君子肉克,土炒白术80克,滑石80克,炙五谷虫80克。

制法:先将皂矾及小麦粉,用适量酸醋和浓米汤等分调和,作成饼状,以呈赭色为度,然后再将其余各药研成极细末,再与上药等分,共同和匀,待用。或将以上药末水泛为丸,煅皂矾粉为衣,如芝麻大。

服法:丸药每日服2-3次,每周岁5-20粒。散剂可调和在牛乳、豆浆、蛋汤及粥饭等食物内同吃;或和入面粉内,加入适量的糖或食盐,再用冷水及豆油拌和,做成饼状,烤熟后服食。

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荞麦及饮茶叶茶。

病例举隅

陆宝宝断乳之后,饮食无节,脾胃渐伤,便泄完谷,腹部膨大,形瘦骨立,每至午后,有潮热,时带烦燥,贪食不厌。苔中垢,脉细数。治拟健脾和中,清热止烦。处方:土炒白术4.5克,土炒淮山药4.5克,炙五谷虫6克,陈皮2.4克,云茯苓6克,胡黄连.2克、炒扁豆9克,银柴胡.2克,陈米蛀屑2克,穞豆衣4.5克。

二诊:叠进健运清热之品之后,午后潮热已退,心烦亦安,惟便泄腹膨仍然。苔心垢,脉细带弦。治宜消健并进。处方:原方去陈皮、云茯苓、胡黄连、银柴胡,加大腹皮9克,蜣螂个、谷麦芽(各)9克、使君子肉9克。

三诊:腹膨较消,大便稍厚,面渐转华,神志安宁,苔垢已化,脉仍细弦。治以再守原意,以善其后。处方:原方去蜣螂虫,加陈秫米9克。另服和儿丸,每日三次,每次20粒,饭后服。

如上所述,单氏治疳辨证精细,神于处方。提出奶痨患儿不一定服药,只需服用强健母乳即可恢复之法。此外,单氏对疳积病虚热患儿的治疗,使用胡黄连、银柴胡的剂量上亦有一定分寸,以上两味药各仅用了.2克,剂量很小,体现其用药轻灵、辛凉见长之特点。先生尝云:小儿气血未充,脏腑娇嫩,稚阳柔弱,若过用凉药,则易伤阳。且鉴于小儿每多怕服药,自出心裁地创造了剂量小、疗效高的“和儿丸(散)”。单氏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独创的诸多治疳法,可谓别树一帜。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上海中医药杂志》年第5期,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瘦人想长肉,记住一句话,滋阴降火补气!

有的人,喝口凉水都胖

有的人,干吃也都不胖

有的人,忙着减肥

有的人,忙着增肥

减肥难

增肥更难!!

最近有人问:老不见胖的人如何增肥呢?

笔者认为,瘦人多虚多火,好动亢奋,其成因与先天遗传基因,饮食生活习惯,所处环境温度、湿度等多种因素有关。今天就和笔者一起看看瘦人该如何增肥!

本期药点

瘦人多虚多火,气虚血虚则导致脾气不足。脾气不足直接影响的是水谷运化,这个人吃的挺多,但不吸收,直接排泄出去了,他还是不会变胖的。火就是有体内多余的气化成,火盛则让生理代谢处于一个亢奋的状态,自然而然也就不会长肉了。所以治应当以养血滋阴,降火安神为主,但孤阴不长,独阳不生,故宜在养血滋阴,降火安神药中加入适当补气药方可提高疗效。

方用鸡腿两只,生牡蛎、枸杞子、山萸肉各30克,当归、首乌、夜交藤各5克,太子参、炙黄芪各0克,菊花3克。

日剂,加水煎煮,熟后去药渣吃肉喝汤。以月为个疗程。

方中枸杞子、何首乌、山萸肉、当归滋阴养血,生牡蛎、夜交藤镇惊安神,黄芪、太子参益气生津,菊花清利降火,配合鸡肉血肉有情之品以强身健体,老不见胖的人不妨一试。

当然,假如原来体型正常或肥胖,在短期之内日渐消瘦,要想到伴发疾病的可能性,医院诊治。因为糖尿病、肿瘤、甲亢、结核病、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均可引起消瘦,不能掉以轻心。

瘦人增肥注意事项

.不可以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只会增加脾胃消化的负担,当暴饮暴食动作停止后,身体又会回到以前的状态,此时的脾胃也会被伤到。

2.忌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本身“干吃不胖”的人身体多虚多火,若是继续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只会“火上浇油”,增肥更费劲。

3.合理安排睡眠休息

好的睡眠是可以补养气血,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4.适当运动

人体肌肉是“用进废退”,若是长期不锻炼,人体肌肉会萎缩,让人看起来很单薄,瘦弱。并且适当运动可以使肌肉强健,改善食欲。

5.个人心里健康

疯狂的学习、工作,以及较大的压力,会使人消瘦,这是我们在生活中深有体会的一个事情。同样如果一个人能心情好,也有益增肥。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外感生石膏,养心酸枣仁

研究《刘惠民医案》的学者、专家,大都认为其学术特点的形成,主要受张锡纯和丁福保两位老师的影响,如治外感热病善用大剂量石膏,治痿证巧施马钱子等。至于治疗其他内科杂病,则博采众长,依证而用,不拘一家。读其医案可知,刘惠民治疗疾病既借鉴古方立法之原则,又结合证候灵活运用,多为自创的新方。但从医理而言,仍可看到其受严用和、李东垣、薛立斋、张介宾等温补学派的影响之深。

外感生石膏

外感温热病(包括伤寒和温病)常发生在夏、冬两季,夏的郁热伏气、冬的大风疴毒都是致病的原因。刘惠民认为,《难经·五十八难》有“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病、温病、热病”的记载,表明中医所称之伤寒在多数情况下,乃是一切外感发热疾病之总称。因之,对此类病证,他多遵循《黄帝内经》、《难经》之病理,取法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按六经分证,早期解表。同时,基于多年临床经验,他认为多数外感热病的病人常兼有不同程度的里热。因此,治疗这种表里兼具的外感发热性疾病,他强调“清里内热,表散而解,解表清里”同时并行,以奏表里双解之效,并选生石膏为“表里双解”之效药。

刘惠民认为,生石膏质重气轻,味辛微寒,善清气分之热,又能辛散解肌。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于外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因此,他治外感发热之病常在桂枝汤、麻黄汤中配用生石膏以助表里两解之功效。此外对解表药的服法,遵循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之原则,让病人服头煎药后一刻钟喝米汤一小碗,半小时后再服二煎药,然后盖上衣物出汗,以脚心微汗为度,次日避风半天。

病例举隅一

年月8日,有位30岁郭姓男子前来就诊。自诉:感冒一天,头晕,头痛,恶寒,无汗,身热,周身酸楚,胸闷,咳嗽,气短,食欲不振,心烦,失眠。舌苔薄白,脉浮紧。四诊合参,辨证为外感风寒。治法:发汗解表,润肺止咳。

方药:麻黄6g,羌活9g,麦芽9g,炒杏仁9g,神曲2g,五味子9g,生石膏5g,山药2g,百合2g,薄荷9g,炒酸枣仁8g,陈皮9g,炙甘草6g。上3味水煎两遍,于睡前分两次服,服第一次药后喝热米汤一碗,半小时后服第二次药,取汗。

二诊,月9日。自诉:初诊服药—剂已汗出,身痛、心烦、失眠均减轻。仍头痛,咳嗽,饮食差,嗓子痛,时有恶心。舌苔稍黄,脉已不紧。四诊合参,辨证为表证已轻,改方加清热和胃之药治之。

方药:麻黄3g,藿香6g,陈皮9g,炒杏仁9g,麦芽9g,桔梗9g,知母9g,五味子9g,半夏9g,白芷9g,干姜6g,金银花9g,生甘草6g。上3味水煎服,煎服法同前。

三诊,月20日。服药一剂,感冒已愈,头身疼痛已除,饮食好转,仍轻微咳嗽。舌苔、脉象如常。原方略行加减,以巩固疗效。

刘惠民初诊辨证为外感风寒,头痛、恶寒、无汗、身热为其证候。按《伤寒论》确诊为太阳伤寒表实之证,麻黄汤主之。他在处方中保留麻黄汤经方中的麻黄、杏仁、甘草三味药,去桂枝加生石膏,以麻黄、羌活发汗解表,炒杏仁、百合、五味子润肺止咳,生石膏、薄荷辛散解肌,酸枣仁宁心安神,山药、陈皮、炙甘草健脾益气,麦芽、神曲消食和胃。麻黄由经方的90g降至6g,但加入生石膏5g,以奏清解里热、表里同解之效。

《刘惠民医案选》共录“感冒和流感”病例2个,其中个用生石膏,用量2-24g不等,视证情而定。

刘惠民在重用解表清里药的同时,强调顾护脾胃之气。他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汗液滋生之源,汗血同为津液。气血充实者,津液自调和,津液和者,自然作汗,祛病毒外出而愈。麻黄、石膏为峻猛出汗之药,易伤脾胃,故在方剂中常配伍山药、甘草、生姜等和胃益气。感冒和流感是常见的多发病,以冬春两季及气候突变之时多发,流感有传染性,来势汹汹。然而,如张景岳所言,“时行杂感”有“病无长少,率相近似”的特点。刘惠民认为,太阳中风、伤寒均由风邪、寒邪引起,因人体体质的强弱而显症状轻重之不同,有表虚和表实两种,表虚者为太阳中风,表实者为太阳伤寒。治疗时应以太阳病为纲,要用发汗解表法,只要太阳病是主证,即便有三阳合病脉象存在,也一定要解表,外邪一祛,主证自愈,他证更可不治自愈。他告诫学生说,用汗法时,应审证明确,不可轻率下药;若汗出不透,外邪仍留而生传变;若汗过则易生变证,轻则耗伤气血,重则亡阴亡阳。

刘惠民经常说:“感冒虽属外感证,但临床诊断、处方、用药绝不容许丝毫马虎,否则必将延误治疗。尤其是对老人及儿童,如不及时诊治,很容易出现肺炎等病变,因此对太阳病中风、伤寒,不必等发热、头痛及脉证俱全才予以治疗,便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同时要护理得法,嘱咐病人汗后注意保暖,勿令外出,以免重感或发生其他变证。尤其对儿童发汗时护理尤为重要,如不精心护理,除延误治疗外,还容易出现变证、险证,危及儿童生命。”

养心酸枣仁

酸枣仁能镇静安眠,早为历代医家重视并应用于临床。但古今医家单剂用量一般为9-5g,极少超过5g;更有医家提出,酸枣仁一次用量超过50粒,即有“发生昏睡,丧失知觉,使人中毒”的危险。然而,刘惠民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他说,酸枣仁不仅是治疗失眠不寐的要药,且具有滋补强壮作用,久服能养心、健脑、安五脏、强精神,只要配伍得宜,大多可应手而效且无不良反应。

《刘惠民医案选》中列有9例失眠不寐病案,其中8例应用酸枣仁,一般成人一次剂量多在30-50g之间,用量最多时达75-90g,五倍于他人。当时有医家批评刘惠民“太大胆”,他却说,用药不应该受书本知识的约束,应大胆创新。他提醒说,酸枣仁的用量,应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酌情而定,只要配伍得宜即可;如墨守成规,迷于多用中毒之说,则常因杯水车薪,影响疗效,延误病情。

在酸枣仁的用法上,刘惠民喜欢生熟并用,乃宗《本草纲目》中“熟用疗胆虚不眠”,“生用疗胆热好眠”的观点,认为酸枣仁生熟之差有兴奋或抑制作用的不同。

病例举隅二

盖某,男,55岁。年月8日初诊。头痛,头昏,失眠已多年,劳累后加重,伴有心烦、大便稍干,身体较痩。舌苔微黄稍厚,脉虚弱。四诊合参,辨证为心肾两虚,脾胃不和,痰火内阻。治以滋肾养心,健脾调胃,清热豁痰。

方拟用:酸枣仁(生熟各半)36g,菟丝子2g,枸杞子2g,黄精2g,淡豆鼓2g,栀子皮6g,天麻8g,天竺黄5g,天冬2g,白术8g,生鸡内金2g,厚朴6g,砂仁6g,橘络6g,柏子仁2g。上5味水煎两次,分两次温服。另用人参.5g,马宝0.6g,共研细粉,分两次冲服。服20余剂后,饮食、睡眠均有好转,舌苔、脉象已正常。仍按原方续服,以巩固疗效。

刘惠民说:“治外感如将,贵在猛峻,治内伤如相,贵在圆通。”他认为,通常外感热病,病邪侵入不久,正气多不虚,治时应以偏于猛峻之药祛邪为主,邪不留病自愈;若病邪长久滞留,缠绵于肌肤,易遗留变证。内伤多系久病所致,正气不足,虚证较多,或虚实夹杂,寒热并见,因此须以和缓药物扶正调理为主,考虑周密,照顾全面,才能收效。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华中医昆仑·第三集》,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学方剂抓住“规矩”才事半功倍

丁光迪(98-)男,江苏武进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各家学说专家,中医教育家,从事中医药工作60余年,在教学、临床及科研等方面,多有建树。本文丁光迪教授关于方剂学习的方法,唯有深入从事中医教育之人方能做到此种游刃有余的讲解,诚“知其要者”也。

方剂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早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就以经方与医经并列了。中医临床学术体系——理、法、方、药,方剂亦是一个重要环节,甚至以往一些中医老师带徒,亦有从《汤头歌诀》入手的。从此可知,作为一个中医,具有方剂学问,是多么重要;而在中医教学中,教好这一门课程,又是多么值得研究。个人体会,本课程无论教与学,难度都比较大,实在方剂太多,内容又很丰富,要能记住并掌握运用,殊非易事,但如果能与人规矩,亦能使人把这门课程教好、学好。

走过一段弯路

从个人经历来看,最初学方剂,是徒知形迹,希望记住方名、功用、药味及其配伍,记得越多越好,对于前人所说,方到用时就恨少,印象很深。我学中医,是从读《注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心典》开始的,对书中三百多首方剂,读了粗知其意,但抓不起纲,亦记不住。以后又读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记熟的方剂多了,但尚局限于一个一个方剂,并不能串联起来,得其要领。以后又读徐大椿的《伤寒类方》,懂得一个“从流溯源法”,似乎开了窍,能够离开书本,以类统方,以简驭繁,略知选方用药的精神;但变化出入,灵活运用,仅限于经方。思路比较窄,识病亦有局限性。

以后再接触后世诸家及时方,再看《医方集解》,又似眼花缭乱,莫适所宗,特别诸家中,几乎绝大多数方剂都有加减变化,而且用药经验亦花样百出,哪能掌握得了!尽管当时年岁尚轻,记忆尚可,但不能记住许多。因此,在临床上为了查考一个方剂,翻书的重复劳动,不知白白地浪费了多少时间;为了认真做到理法方药的全面性,有些时候简直成为方剂的“奴隶”。真是“读书无方,劳而无功”。可能有些年轻同道,还在走我们走过的这条道路。

及至从事教学工作,曾经设想,能使同学少走弯路,学得好一些,着意改进教学方法,从教过几个班级的情况来看,亦不是一下子就能得其要领,还得摸索前进。比如初起重视结合临床,用意不错、但是一部方剂讲义,三四百首方剂,讲不胜讲。讲得具体一些,但花费的时间很多,讲多了,就带来一个“乱”字。低年级学生一无实践基础,哪里能接受得了!以后改从抓住基本方入手,可以突出重点,讲明加减变化,“君臣佐使”,并构成公式,画上表格。看似清楚易懂了,但又显得呆板、机械,一部方剂讲义,形成大大小小的公式表格,仍然纲目不清,难于记忆,不利于活变。特别是临近考试,同学们逼着老师要重点,要有范围的复习提纲,自己也爱莫能助。

摸索到一些门径

经过几番摸索,终于悟到一些门径。讲授方剂,不能就方论方,拘于形迹,把个专门学问,变成琐碎零乱之事。如“方以类聚”,是个好方法,能把成百上千的方剂,初步分别归纳为若干类,事情便可以简化大半。更主要的在辨证的基础上,掌握理法对于方剂统率的作用。掌握理法这个前提,才能把方讲活,又能抓住纲。前人常说:“辨证明理,方从法立。”就是提出理法对于方剂统率的作用。这一点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方剂的本身规律,恰恰就在于此。有人说成是“以法统方”“以法统药”。这是能够教好、学好方剂的,能与人规矩的。

试举数例如下。如解表剂,就是为外感表证而设,邪从外来,还宜祛邪外出,辨明这个证候,则正如张子和所说:“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明了此中道理,则祛邪解表,只要掌握一个“辛甘发散”“渍形以为汗”的法则,那无论桂枝汤、麻黄汤、桑菊饮、银翘散等等,其用药规律,都是一致的,即以辛药与甘药相合。辛以散之,甘以缓之,辛甘伍用,可以开通腠理,发散解表。如有出入的话,仅是具体选药上的差别,偏重辛温或者辛凉,以适应伤寒或温病的不同病情;至于主药与辅药的配伍,“君臣佐使”突出重点,即便成功。其他许多解表方中的配伍,形式尽管不同,但都不外此规律。

又如清热泻火剂,亦是为邪热传入气分所设。辨明这个证候,则到气就宜清气,只要掌握“热者寒之”的法则,运用寒凉药与苦寒药的配伍。前者以石膏、竹叶与栀、豉等为主;后者以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为主。寒凉能清气分之热,苦寒能清气分之火,这是它的共同作用。如有差别,气分之热,可以透泄而解,亦可以传营入血,所以有清解与内陷两途。在配伍时,前者宜加轻宣发泄之药,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大青龙汤、越婢汤等;后者伍以清营凉血之药,如清营汤等。至于气分之热可以夹湿,湿与热又各有轻重,以及湿热在三焦和五脏之别等。病情尽管复杂,亦是按照湿热邪气的轻重和所在部位,突出重点,配以相应诸药,如清化、苦燥、理气、分利以及分经用药等,则清热、泻火、解毒、清脏腑热,清热利湿诸类方剂,都可以全盘在握了。

又如泻下剂,是为里热实证而设,辨明里实证候,则“实者泻之”,“坚者软之”,“陈莝去而肠胃洁”,基本是运用苦寒药的配伍,大黄、芒硝又为主药。如燥结为甚的,苦寒咸寒并用;夹气滞的,配伍枳实、厚朴;顾胃气的,配伍甘草。结实甚的,制大其服,缓者制小其服,三承气汤就从此组成。扩而充之,燥结而津伤为甚的,配火麻仁、杏仁、芍药;热甚阴伤的,配伍玄参、生地、麦冬;属血虚的,配以当归、牛膝、苁蓉。这样,泻下与顾阴并重,又发展了承气方法,产生出许多泻下剂的衍化方。如果泻下而侧重泻水的,又加甘遂、芫花、大戟、商陆等为主药。如解毒兼顾正气的,配伍大枣,便为十枣汤;攻逐皮里膜外之邪的,配伍白芥子,便为控涎丹;逐水兼散其表的,配伍羌活、秦艽,表里分消,便为疏凿饮子;如破气泻水兼行的,配伍大黄、黑丑、槟榔、木香、青皮等,便为舟车丸。如此等等,又为泻下剂的另一类用药方法。当然,还有寒积宜用巴豆、干姜伍大黄(如三物备急丸),或附子、干姜、细辛等伍大黄(如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阳虚的更用半硫丸等,这是法外之法,权变措施,又别出于一般常规用药,但大原则还是“实者下之”,不过根据具体病情,变化成许多不同方药而已。

又如温里回阳剂,是为里寒亡阳而设,在辨明阴盛阳衰的证候,则“寒者热之”,“哀者彰之”,亦是辛温药与辛热药的配伍运用。辛温药可以温中,如丁香、附子、吴茱萸温三阴之寒。一经独病的,寒在太阴,干姜配参、术、草成为理中汤;寒在少阴,附子配姜、草成为四逆汤;寒在厥阴的,吴茱萸配参、枣、生姜成为吴茱萸汤。推而广之,寒在二经三经的,则相应扩充配伍用药。又有兼气虚、血虚的,病情更为复杂,但亦是适当的配伍补气、补血诸药,再分析轻重缓急而处理,则温中诸方亦有活法在人了,辛热药破阴回阳,主要用于救急,取生附子、生干姜等辛热猛烈,直走心、脾、肾,斩关夺隘,挽回阳气的衰亡,如通脉四逆汤、白通汤等,就是其例;如亡阳而元气欲脱的加人参,便为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亡阳而又阴阳格拒的,反佐以取之,即于前方加猪胆汁、人尿,或热药冷服。至于参附汤的力专用宏,回阳救急汤的敛(五味)散(肉桂、麝香)并进,黑锡丹的温镇相伍,是温里回阳的特殊法程,亦是知常达变的能事了。

要与人规矩

如上所述,一部方剂学,有个分类方法为之分剂;每个方剂,又有一定的大法以为之主,作为配伍用药的原则指导,这样就纲目清楚了。再深一步,根据具体病情,轻重兼夹,标本缓急,辨明证候,配以相应用药,就能组成成千上万各式各样的方剂。尽管看似复杂,而若网在纲,能撒的开,亦能收得拢,真如张景岳所说:“善知方者,可以执方,可以不执方”(《新方八阵》),真是执简驭繁。至于方名、用途、药味多寡等等,都变成形迹之事,不必拘泥的次要问题。

当然,前人成方,很多可以效法,但独出心裁,亦可以配置新方。张元素尝说:“前人方法,即当时对证之药也。后人用之,从而加减,验脉处方,亦前人之法也。”如能这样,在方剂一门,就可以获得“自由”。因此,以辨证为基础,以理法为指导,药随方成,所谓“辨证明理,方从法立”,“以法统方”的,确实能够教好、学好方剂。这来源于七方十剂,君臣佐使的理论,而又高于就方论方的境界,成为方剂学的规矩准绳,应该教给同学,使能掌握钥匙,自己去打开方剂的门径,这就是巧。在工作中受益匪浅,特为拈出。

但方剂毕竟是一个专门学问,有它本身的规律性,抓住要点,与人规矩,就能事半功倍。《内经》上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是至理名言,于方剂课尤为要紧。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丁光迪》,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无所不能”的镇静六穴

“镇静六穴”是中国医院高立山老师多年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组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处方。它由足三里、神门、迎香和耳穴的心、肺、神门六个穴位组成,通过和胃、养心、清肺而达到镇静安神的临床效果。这组穴在临床上有其独特的效用,兹就个人体会介绍如下:

治疗痛证

“镇静六穴”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尤其是对头面部的疼痛效果更佳。如西医所谓的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性头痛以及神经衰弱性头痛,用“镇静六穴”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疗效。

曾治陶某,男,34岁,患左侧三叉神经痛一个半月,医院治疗无效。来诊时因剧烈疼痛已一周不能吃饭、饮水,不敢说话、洗脸,服大量卡马西平亦不能止痛,疼痛部位以左鼻翼处最明显,触痛明显,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数。辨证为阳明有热,治以“镇静六穴”,留针30分钟后疼痛即明显减轻。当时可以大声说话,可以饮水。至第二诊时已能进食,洗脸漱口均不痛,至第四诊疼痛即基本消失,共治疗7次不疼而愈。

治疗风证

风性主动,这里所指的风证,多是指中医辨证为心脾两虚或血虚或阳亢或内热而引起的内风。它包括西医的面肌痉挛、锥体外系症状、舞蹈病和小儿多动症。

曾用“镇静六穴”治愈一例面肌痉挛7年的病人。患者女性,44岁,7年前因受风寒后出现右面瘫,用针刺治疗2月余,面瘫基本恢复时出现右侧面肌痉挛。因其居住乡村治疗不及时一直延续至今。来诊时右侧面肌抽搐明显,尤以下眼睑及右口角最重,精力集中时抽搐加重,伴心烦易怒,脾气急躁。舌质偏红、苔薄黄,脉弦数。证属肝阳化风。治以“镇静六穴”加太冲。本例病人共治疗2次(一个疗程),诸症消失。

治疗神志病

本组穴有镇静安神作用,故可用来治疗神志病。中医神志病的病因有脾胃聚湿成痰,痰阻心窍;情志刺激、肝郁不舒;内伤心脾,心神失养;心火独炽、神志不宁;饮食不节、脾胃不和。这些病因均可导致中医的神志病。就其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的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以及抑郁症和焦虑症。这些症状都与心主神明有关。心喜静,静则心神内守而神藏,故可用“镇静六穴”来镇静安神。

曾治吕某,一月前因生气后胸闷不舒,寡言少语,有时出现身体不自主运动,夜寐差,恶梦纷纭,纳呆,乏力,精神萎靡不振,头晕,时呕恶。舌淡、苔白微腻,脉滑。证属痰浊中阻。针“镇静六穴”加丰隆。经治四次配服逍遥丸一月而愈。

治疗心悸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动异常,心慌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的功能性心律失常。

曾治疗一例,杨某,男,28岁,因劳伤心脾又居住潮湿而出现心悸(功能性室性早搏),经治疗2个月,服西药无效,而用“镇静六穴”治疗7次,基本控制临床症状。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针灸心扉》,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国医大师王琦——小方临证:麻黄细辛附子汤

导读:王琦教授对小方的研究十分注意结合临床实践,常能发掘古义,拓展临床新用。通过麻黄细辛附子汤这个经典小方,即可见一斑。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出《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组成。方中麻黄解表散寒,附子温肾助阳,细辛通达内外,既助麻黄解表,又助附子温阳。全方共奏温经扶阳、祛寒解表之功,用于阳虚复感风寒或阳虚寒凝经脉者。

王琦教授认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善于温通,临床常运用该方治疗男科疾病,如阴冷阳虚者,酌加吴茱萸、小茴香;阴汗属寒证者,加用桑叶、防风;睾丸冷痛,常用本方加白芷、橘核、川芎、乌药等。

病例举隅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睾丸冷痛

谢某,男,27岁,年0月28日初诊。睾丸疼痛,右侧为甚,痛引少腹,遇寒加剧,自觉阴囊、睾丸发冷发硬,每以TDP灯照小腹部则舒,伴腰酸、遗精、小便清、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治以助阳散寒、温经止痛,方用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药用麻黄6g(后下),熟附子0g(先煎)细辛3g,川芎0g,乌药0g,橘核0g。剂痛减,再进2剂诸症悉除。嘱服金匮肾气丸半月,以巩固疗效。

按:睾丸冷痛,古称子痛,多因素体肝肾不足,阳气亏虚,或感受寒邪,聚结前阴,或肝气不舒,气滞肝脉,阳气郁闭而成。临床表现为,睾丸冷痛,或牵引少腹,遇寒加重,得热痛减,自觉阴囊、睾丸、小腹冰冷,畏寒肢冷,腰酸,遗精,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滑,脉紧或沉弦。取麻黄细辛附子汤辛温走窜、助阳散寒之功,直祛下焦肝肾之寒邪,宗筋得温,疼痛得缓。临床上若兼疾血者可加水蛭、桃仁、川牛膝;兼气滞者加川楝子、沉香、香附、木香、枳实;寒甚者加桂枝、乌药、干姜,兼痰结者加橘核、海藻、昆布、僵蚕等。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王琦临床方药应用十讲》,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属相为牛、龙、羊、鸡、狗的切记点击查看!

?:年犯太岁的生肖及化解方法详解!

传承风水智慧,风生水起赢天下

如果你的运势不理想,身患重大疾病。情感婚姻、事业财运等不好,记住大先生的话:调理是硬道理、风水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风水知识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若你有家居风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天罡风水大师大先生的







































白癜风治疗效果哪里好
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dwh/89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