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形简意赅的陶塑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各地陆续有新的发现,分布的地域很广,出土的陶塑资料也很零散,但汇总起来也颇为可观,现择有代表性的陶塑进行阐析。

立体的人物陶塑

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塑发现较为丰富,赵宝沟文化和红山文化都发现了大型的祭祀平台,红山文化的东山嘴和牛河梁除祭坛之外还发现了女神庙和积石冢,伴随出土了一批与祭祀有关立体陶塑。在左家山遗址出土民仅几厘米大小的人头像,东山嘴发现了一些人物的塑像,都反映出了当时陶塑艺术的发展。

陶塑的各类人像和动物像可能是宗教用品,陶塑人像可能反映出对偶像的崇拜或祖先的崇拜。赵宝沟文化在赵宝沟遗址发现一件残断的陶塑面像,高5.1厘米、宽4.5厘米,人像五官凸起、双眼微闭,眉毛相接,双耳靠上。大鼻头,双鼻孔,厚嘴唇,表情憨厚。陶塑面像应是部落的偶像的象征,反映出对偶像的崇拜。

辽西地区赵宝沟文化之后的红山文化西水泉期,年代距今—年左右。雨水泉遗址发现了一件头部残损的小型陶塑人像,残高3.8厘米,塑像为半身女性形体,细腰丰乳,突出了女性的曲线特征。这件陶塑人像形体较小,底座边缘经过修饰,可能是供奉于单个家庭中的女神像。与赵宝沟文化时期带有偶像崇拜性质的陶塑相比,西水泉期的神像崇拜更为的突显女性特征,可能是对女神的崇拜。

红山文化的东山嘴和牛河梁遗址,发现了以陶塑神像群。辽宁喀左东山嘴的祭坛石圈形台址东南侧黄土层中,出土了大型的陶塑女神坐像的残块。在石圈形台址附近也发现了上、下身的塑像残块。这些塑像呈现出双手交叉于腹部,盘腿的坐姿,这种坐姿应是具有特殊的含义。

辽宁喀左东山嘴建筑群址发掘了20多件陶塑人像残块,多为人的肢体部分。陶塑人像腹部凸起,臀部肥大、左臂弯曲贴于上腹,显示是孕妇的形象。在牛河梁女神庙山腰的坑穴内也发现了小型的陶制人头像和人身像。这些小型的陶塑,皆突出了妇女的乳房和隆起的腹部,这些都是孕妇的特征,是对生育崇拜的表现。

小型的女神陶塑纤细的造型向丰臀鼓腹的孕妇造型的转变,表现出从最初的对女神的崇拜演变为内涵丰富的带有生育、繁衍等内容的女神崇拜。湖北天门石家河邓家湾遗址石家河文化出土了一定数量的小形人物陶偶,通高在10厘米左右。陶偶有坐式、站式、跪踞式,各种姿态的站式人偶好像在跳着欢快的舞蹈。

人头形陶塑

新石器时代的陶塑艺术品也常见于将器皿口部捏塑成人头形,最早的如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的人首陶塑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黑陶人首陶塑的陶器等。

距今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发现了一些在陶器上的人头像。宝鸡北首岭发现的一件陶塑,人面轮廓为圆形,高9、面阔7.3厘米,面颊丰腴,鼻梁挺直,下颌微圆,眼睛和嘴巴镂孔,并用黑彩画出眉毛、胡须、双耳扁平,耳轮上穿有小孔。甘肃东部发现的陶塑人头像形象比较写实,礼县高寺头出土的陶塑人头,应是陶器残存的顶部。造型饱满而敦厚,眼、鼻孔和嘴也雕镂成孔洞。额前至脑后塑有半圈压着凹痕的细泥带,可能是表现串着装饰品的系带。两耳也有系饰物的小穿孔。顶部的小孔仅有黄豆大,可看出这件塑有人头的陶器不是实用器物。

天水市柴家坪出土的陶塑人面,也是陶器残存的局部。表面施浅红色陶衣,眼和嘴也雕成孔洞,耳垂上也有小穿孔。陶塑人面的歡骨大而突出,眼角微上翘,脸型具有蒙古人种的特点。已注意对细部的刻画,能精细地塑出眉楞、眼皮、眼睑,鼻翼和鼻准,还能区分出上唇薄而下唇微厚的特点,显示出造型能力的进步。

甘肃秦安县大地湾出土的仰韶中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器口为圆雕人头,以贴塑和刻划的方法做出头上的披发和额前的整齐的短发。眼、鼻孔和嘴都缕刻成空洞。鼻呈蒜头形,下巴略尖。两耳有垂系饰物的小穿孔。这件塑像能大致地表现出头部体面的区分和转折关系,五官的位置安排得准确恰当。人头和瓶身的比例近于一比七,这和普通人的头与全身的比例相同,因此人头配置在椭长的瓶身上显得很妥贴。这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是将立体雕塑的人头设置在葫芦形彩陶陶瓶的口部。葫芦自古以来被当作生殖的象征物,人头形的葫芦形的陶瓶的设计体现着生殖和祖先崇拜寓意。

马家窑文化历年来有陶塑人头像的发现,在马家窑、半山、马厂类型中都有发现,形成了陶塑人头像的发展系列。马家窑文化陶塑常与器物相结合在一起,有的也与彩绘相结合,具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

马家窑类型陶塑人头像形象较简单,多塑造在瓶或壶口,用凸起的泥条来表现鼻棱,两侧用扁圆形的泥片来表现耳朵,用黑彩来绘制眉、眼。甘肃省广河县出土的半山类型人头形彩陶器盖,头上原有一对突角,仅存残痕。耳廓呈锯齿状,耳中有穿孔。下巴和脸腮以黑色竖线绘须,为男性像。马厂类型也发现了一件彩陶人头像,这件人头像出土于甘肃省临夏市,为陶器残存的人头形顶部。眼、嘴和鼻孔雕镂而成。鼻梁窄高,耳有穿孔,以深褐色勾出眼和嘴的外框、弯垂的眉毛。眼下面也绘着两道竖线纹,鼻梁两侧衬着淡褐色,鼻准以两条短竖线来表示,头上绘着从中间分开的披发。

马家窑文化的陶塑人像的性别特征大多较明显,除去马家窑类型的一件女性陶塑外,半山和马厂类型的陶塑人像能看出性别特征都是男性,可以看出当时以男性为主的祖先崇拜已占主要位置。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塑人像,能辨清发式的大多作披发,马家窑类型女性塑像虽为辫发,亦属披发系统,这和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彩陶上的人面像釆用髻发的发式是不同的。《后汉书西羌传》:“被发覆面,羌人以为俗。”《三国志魏志》注引《魏略西戎传》记载氐人妇女“皆编发”。半山和马厂类型墓葬随葬物中很少发现骨簪。如乐都柳湾发掘的一千多座半山和马厂类型的墓葬中,没发现簪笄之类的束发器,而半山和马厂类型作为水器的陶壶,在汲水后可顶于头上,举双手执壶耳以载运,亦是半山、马厂氏族为披发之佐证,可见氐羌的披发样式源自他们远古的先民。

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人像中,还可推测当时存在着在面部題镂纹痕的习俗。在人像的眼下饰几道竖线纹是马家窑文化氏族人们相袭的特有的纹面样式。人像的耳缘被刻成锯齿状的作风也从马家窑类型延续到半山类型,这些特有的面部装饰形式是氏族特征的鲜明体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cs/138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