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神庄在智能动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一方面练形,一方面练神,是神念形与神观形练功方法的重点实践内容。它将使人形神初步达到完美。
一、形神庄与循经导引法是一完整的整体
形神庄能强化经络之气,而经络是内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所以作用比较全面。然而必须注意,练形神庄的目的不是着重于强化经络作用;而是把气练得更充足并使之渗透到深层次的组织,同时还要加强深部组织之气与外界之气的联系。练外混元,人与大自然之气的交换主要在皮肤与粘膜;而形神庄则要求交换气的部位要不断深入。所以形神庄的预备式与收式都属外混元练法,目的是把练形神庄与练外混元联系起来。然而,仅此还是不够的,于是又安排了练循经导引法与之相辅相成。形神庄每一节功都是练某一特定部位,不仅呈现了部位的局限性,而且神气也囿于体内。虽然功中有了适当的调节内容,但内外通透仍显得不够。循经导引法从整体出发,沿经络走行予以导引锻炼,似乎是走上了经络的道路,其实不然。因为,导引时并未将意念注守于哪一条经,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内外通透上,只是大体上按经脉走行的规律与部位进行锻炼。这样既弥补了形神庄的局限性,也加强了形体内部与外界的交换的通透度。所以练完形神庄后最好练一遍循经导引法,以起相辅相成的作用。
二、如何练好形神庄
(一)发挥形体运动的引气作用。这就要求形体动作必须符合要求,而且要认真地一丝不苟地做动作。
(二)发挥神的主导作用。不仅要集中精神做动作;而且做每一节动作时,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这就需要明确每一节功的效用,练功时要有必须取得该效用的信念。有了这个强烈的信念,练功时再予以认真的暗示:“一定会达到目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练功层次的递进,不可急于求成。尤其是对意念观照窍点的运用,要在意念已经集中很好,全身放松得比较自然,而且能闭着眼顺利而自如地练完全套功的基础上进行;否则,收不到应有的效应,反而分散了精神,影响效果。
(四)观照窍点层次、窍点部位要准确。传统功法中是师傅点穴定位(称为布星位),实际上是点穴发气后,使局部气充足而产生感觉。其作用一是便于感受、体察而牢固印在自己的记忆里;另外,进行布星位的仪式很郑重而神秘,从而加深了受功者的精神上的重视程度。今天我们无需保留其神秘的外衣;只要大家能了解意念观察窍点旨在聚气入内与把全体连成一个整体以后,能主动地运用意识指导自己练功就行了。
三、形神庄主要练躯体混元气
捧气贯顶法与形神庄所练之气,基本上是人体混元气中的躯体混元气范畴。此气在人的正常生命活动中,可受意念的支配而聚散,主要供形体运动之需,同时它也可受经脉之气的调节,以保证形体自身代谢的需要。因而练第一、二步功,虽然有外、内混元之不同,但练功的结果——增强躯体混元气则是相同的。练五元庄则着重练的是脏真混元气。此气在常人生命活动中,受情绪的影响,一般的思维活动对它影响不大。但练五元庄后,意识活动可以支配它的活动。脏真混元气一方面供内脏自身的新陈代谢使用,另一方面供内脏产生与之有关的各种物质。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生产过程,譬如现在所知的内脏产生的各种激素类物质都属于这一过程(形体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酶,一般说不属于这一过程)。练五元庄与中脉混元功虽然有内混元与中脉混元的分别,但在强化脏真混元气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对此我们应有必要的了解。
附:本章涉及穴道位置简介
章门: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八会穴之脏会。在腹两侧腋中线直下,第十一肋骨游离端下。别名长平、胁髎、季胁。
带脉:属足少阴胆经,足少阳、带脉之会;位于第十一肋骨游离端直下,与脐相平处。
风门:属足太阳膀胱经,位于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肺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心俞:属足太阳膀胱经,在背部第五、六胸椎棘突间旁开1.5寸处。
俞穴:①泛指全身穴位,也作腧穴、输穴。②五腧穴之一,即输穴,多在腕、踝关节附近。十二经各有一个输穴:太渊(肺)、三间(大肠)、陷谷(胃)、太白(脾)、神门(心)、后溪(小肠)、来骨(膀胱)、太溪(肾)、大陵(心包)、中渚(三焦)、足临泣(胆)、太冲(肝)。
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督脉之会;在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肩平高。别名百劳、上杼。
乳中:属足阳明胃经,位于未下垂的乳头中央。
府舍:属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足厥阴、阳经之会。位于腹部耻骨联合上缘上0.7寸,腹正中线旁开3.5寸(也有4寸之说)。
华盖: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一肋间隙。
环跳:属足少阳胆经,足少阳、太阳之会;位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中三分之一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别名膑骨。
肩髃:属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阳足乔之会;在肩部,锁骨肩峰端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的凹陷处。当上臂外展至水平位时,在肩峰、锁骨关节前缘下际之前方凹陷处。别各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肩髃。
陶道:属督脉,督脉、足太阳之会;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一、二胸椎棘突之间。
长强:属督脉,督脉之络穴;位于尾骨尖端与肛门连线之中点。又作长疆,也称骶端、橛骨、穷骨、龟尾、闾尾,俗称尾椿。
大杼:属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手太阳之会;八会穴之骨会;在背部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别名背俞。
女膝:属经外奇穴。位于跟骨中央,当跟腱附着部下缘,足跟后正中线赤白肉际。
劳宫:属手厥阴心包经,荥穴;位于掌心横纹第二、三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中指尖所指处。
脐中:属任脉,位于脐窝正中。又名神阙,别名气舍、维会。
素髎:属督脉,位于鼻尖正中。也称素髎,面王、鼻准、准头。
期门:位于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
云门:属手太阴肺经;位于前胸外上方,当锁骨外端下缘,距胸正中线6寸处。
曲泽:属手厥阴心包经,合穴;位于肘横纹上,当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处。
大陵:属手厥阴心包经,输、原穴。位于掌腕横纹上,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凹陷处。别名鬼心,又作太陵。
曲池:属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别名阳泽、鬼臣、鬼腿。
臂臑:属手阳明大肠经;位于上臂后外侧,曲池与肩髃连线上,距曲池7寸处,当三角肌下端。别名头冲、颈冲。
璇玑:属任脉,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一胸肋关节,在天突穴下1寸处。
井穴:五输穴之一,意为此处脉气浅小,犹如泉水初出,故称井穴。井穴分布在四肢未端。十二经各有一个井穴:少商(肺)、商阳(大肠)、厉兑(胃)、隐白(脾)、少冲(心)、少泽(小肠)、至阴膀胱)、涌泉(肾)、中冲(心包)、关冲(三焦)、足窍阴(胆)、大敦(肝)。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cs/1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