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底艾灸你以为只是祛寒看后令人震惊,要

 

中医认为,人有四根,即耳根、鼻根、乳根、脚根。

四根的根本,是脚根。“人老脚先衰,木枯根先竭”,足以说明脚在人体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只有双脚健康,经络传导才畅通,气血才能顺利送往各个器官。

明朝时期的药王孙思邈,就曾将其长寿秘诀留于后代,即每天揉搓按摩脚底的穴位,尤其是脚底涌泉穴。

那么在艾灸脚底时,我们应该选用什么产品才会有效果!足底足背4联灸,对应的是脚底穴位,不需要自己再找穴位艾灸;

脚底这是人们身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中医而言,他们认为脚底就是人体五脏六腑的交汇处,经常的按摩脚底,可以改善人们的身体,帮助人们更好的抵抗疾病,但是我们也知道有的时候按摩并不能完全的刺激到脚底,那么怎么办呢?只好通过艾灸来刺激了。艾灸这是非常天然的保健方法,那么艾灸脚底的作用是什么呢?

脚掌远离心脏,血液供应少,表面脂肪薄,温度较低,且与上呼吸道有密切的神经联系,所以脚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体温下降和抵抗力减弱,导致感冒等多种疾病。

艾灸是非常天然的保健方法,那么艾灸脚底的作用是什么呢?

1调和阴阳、平衡脏腑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温阳补虚、补中益气5扶正阳气、回阳救逆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7其他各种亚健康状况的改善关系

带大家来了解一下艾灸脚上哪些穴位以及穴位的功效!

1涌泉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

涌泉穴的主治疾病为: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

2大敦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

大敦穴的主治疾病为: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3太冲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

太冲穴的主治病症为: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4行间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行间穴的主治病征为: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

5太白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太白穴的主治病症为: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6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昆仑穴的主治疾病为: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7太溪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太溪穴的主治病症为: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8里内庭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里内庭穴的主治症状为: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最近流感爆发,中西区解决的方法都有啦!你想用那种方法?

相关数据显示,此次流感,是近些年最为严重的一次。流感爆发后,迅速传播,波及了很多人,其中,老人和孩子,这两大免疫力低下的群体,纷纷中招。因此,医院人满为患,成了“吊瓶森林”。为了快速控制住流感的传播,官方发布了7个最新的流感治疗方案。对于老人、儿童、孕妇该吃什么药,官方也给出了明确的答复。

一、流感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打喷嚏、咳嗽传播”

流感的主要传播方式有三种:

1、经鼻腔、口腔、眼睛等黏膜,直接传播。

2、使用了患者用过的物品,交叉感染。

3、在患者打喷嚏、咳嗽的时候,通过飞沫传播。这是目前大规模传染的主要方式。

二、5类人,成为“最易被感染”人群

1、孕妇。

2、65岁以上的老人。

3、2岁以下的儿童,容易产生严重并发症。5岁以下的儿童,容易被感染。

4、体重指数BMI大于30的肥胖人群。

5、本身就患有以下疾病的患者:肾病、肝病、血液病、神经系统、神经肌肉疾病、免疫功能抑制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除外)。

三、中药治疗流感的方案:

1、热毒袭肺

症状:反复发高烧,高烧不退。痰多且黏,难以咳出。总是口渴,喜欢喝水。咽干咽痛,眼睛发红、疼痛、有种火辣辣的感觉。

1中药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功效:宣肺止咳,清热解毒

方剂:知母10g、炙麻黄5g、柴胡15g、生石膏(先煎)35g、浙贝母10g、黄芩15g、生甘草10g、杏仁10g、桔梗10g

煎服法:一天一副药,将每副药,用水煎成毫升,一天喝2顿,一顿喝毫升。

病情严重者,可加量。一天两副药,每间隔6小时喝一次,每次毫升。

加减:有便秘症状的患者,在煎药的时候,加6克生大黄。生大黄要后放。

持续高烧不退的患者,可在药方中加上青蒿15克,丹皮10克。

2中成药方:连花清瘟胶囊

3儿童可使用的药:

1、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颗粒)

2、小儿咳喘灵口服液(颗粒)

3、羚羊角粉冲服

2、风热犯卫

症状:患者初期发病,咽部红肿不适,痰少、无汗,轻度咳嗽。

1中药方: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解表

方剂:生甘草3g、银花15g、竹叶6g、桑叶10g、牛蒡子15g、、菊花10g、薄荷(后下)3g、芦根30g、连翘15g、桔梗10g、

煎服法:一天一副药,将每副药,用水煎成毫升,一天喝2顿,一顿喝毫升。

病情严重者,可加量。一天两副药,每间隔6小时喝一次,每次毫升。

加减:腹泻的人,加木香3克,黄连6克。

舌苔厚的人,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

严重咳嗽的人,加杏仁10克,炙枇杷叶10克。

有呕吐症状的患者,加苏叶10克,黄连6克。

咽喉肿痛严重的患者,加玄参15克,锦灯笼9克。

3、恢复期的用药方案

恢复期的症状:神疲乏力、咳嗽、胸口有重压感,喘气不畅,气短。痰少,没食欲。

1沙参麦门冬汤加减

功效:益气养阴

方剂:杏仁10g、浙贝母10g、青蒿10g、焦三仙各10g、麦冬15g、炙枇杷叶10g、五味子10g、沙参15g、

煎服法:一天一副药,将每副药,用水煎成毫升,一天喝2顿,一顿喝毫升。

病情严重者,可加量。一天两副药,每间隔6小时喝一次,每次毫升。

四、孕妇、儿童用药应注意:

1、孕妇要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应一边治病,一边安胎。用药应注意剂量,疾病痊愈后,立即停止服药。

2、儿童用药可参考成人用药,遵医嘱、酌情减量。如果药品中所标注的适应症,和孩子的症状不符合,则不能服用。

五、如何预防被传染?

1、最有效的预防方式: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可有效防止被传染,防止流感并发症的产生。

老人、孕妇、儿童、慢性病患者、医护人员,都应尽早接种流感疫苗。

2、吃药预防:

药物预防的效果,不如接种疫苗好。但如果疫苗接种失败,身体没有产生抗体,则可以通过吃药,进行紧急预防。

3、一般预防:

勤洗手,尽量不要用手去摸自己的眼睛、口鼻。

少去人流量密集的地方。

和流感患者保持距离,出门戴口罩。

保持环境通风。

当然不想吃药,打针的,

可以试试艾灸疗法,往往能给你意外的惊喜!

导读

感冒是感受风邪病毒而致鼻、鼻咽、咽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并可蔓延累及眼结膜、鼻窦、中耳、喉、支气管、肺等器官,也可引起咽喉扁桃体周围肿胀。感冒有普通感冒与流行性感冒之分。

普通感冒,又称伤风,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是由感受风邪所致。流行性感冒,又称时行感冒,是由感受时邪而得,发病率较高,并呈地区性流行。临床常见证侯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为特征。

感冒之症,四时皆可发生,而以春冬季节更为多见。在易感季节,发病率甚高,尤其是流感,每因病毒变异,人群抵抗力低下时更有强烈的传染性,常可引起广泛流行。

  

1风寒型

(1)症状表现:

恶寒发热,寒重热轻,微热或不热,无汗,鼻痒频嚏,鼻流清涕,鼻塞声重,喉痒咳嗽,痰白清稀,头痛,遍体关节酸楚。舌苔白,脉浮紧。

  

(2)灸疗处方:

肺俞、风门、大椎、列缺、风池、神阙。

(3)随症加穴:

①鼻塞者,加迎香;②喉痒者,加天突;③头痛者,加合谷;④无汗者,加大杼。

 

(4)灸疗方法:

每次选2~4穴,每穴灸15~20分钟,以施灸部位有温热舒适感为度,每日灸1~2次。

(5)方义说明:

肺俞、风门疏调太阳经气,散风寒解表邪;大椎为诸阳之会,为解表退热要穴;列缺为手太阴络穴,擅长宣肺气;风池为阳维、足少阳会穴,阳维主阳主表,能疏解表邪,止头痛。风寒一去,则感冒诸症自除。

2风热型

(1)症状表现:

发热较高,稍恶寒,鼻塞流浊涕,咽痛喉痒,咳嗽痰黄,多汗,口干欲饮,头痛而胀。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咽红或乳蛾肿大。

  

(2))灸疗处方:

曲池、合谷、大椎、外关、尺泽、神阙。

(3)随症加穴:

①鼻塞涕多者,加列缺;②头痛甚者,加风池。

  

(4)灸疗方法:

每次选3~4穴,每穴灸15~20分钟

(5)方义说明:

合谷、曲池分别为手阳明原穴和合穴,手阳明与手太阴相为表里,二穴合用清热疏散表邪;大椎属督脉,亦能解表退热;神阙属任脉,能“主治百病;外关为手少阳之络,通于阳维,能疏风清热;尺泽为肺经合穴,能清肺热。诸穴配用共奏疏风清热之功。

  

3体虚型

  

(1)症状表现:

经常鼻塞流涕,恶风寒或发热,头痛鼻塞,倦怠无力,气短懒言,面色少华,饮食不香,舌质淡,脉濡;或形体消瘦,午后发热形寒,咽痒咳嗽少痰,痰白,头昏心悸,纳呆,舌质红,脉细数。

  

(2)灸疗处方:

肺俞、膏肓俞、气海、足三里、太溪。

 

(3)随症加穴:

参考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处方,根据病情选用。

  

(4)灸疗方法:

每次取2~3穴,每穴灸15~20分钟,每日1次。

 

(5)方义说明:

肺俞为肺气聚集转输之所,肺合皮毛;膏肓俞为治虚劳之要穴。灸肺俞、膏肓以培补肺气,灸气海、太溪以充脾肾之气,加之足三里健脾胃、养阴血,再结合疏解表邪之穴同用,感冒自会康复。

  

补充说明

1.灸法预防和治疗感冒有一定效果,如配合针刺治疗,可提高疗效。也可配合推拿疗法,如推印堂,推坎宫,揉太阳,拿风池、肩井、曲池,按揉合谷等。

  

2.灸治过程中,如发现继发性细菌感染,如肺炎或其他并发症时,应配其他方法及时治疗。

想了解太阳聚能灸具的朋友加我







































治疗白癜风什么外用药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手术哪家便宜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ys/7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