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龙,回归的史前巨兽
江氏小盗龙发表于-04-:26
秀丽雷龙的正模标本,编号:YPM,位于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wikipedia
如果走在大街上,你随机问路人知道什么恐龙,肯定有很多人都会说:“雷龙啊,就是那种脖子长长,尾巴长长的大恐龙。”以前这个时候,我总是会一本正经的告诉他,雷龙是一个无效命名,它现在叫做迷惑龙。而年4月7日之后,我可就不会这么说了:来自葡萄牙和英国的古生物学家在4月7日的《PeerJ》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梁龙科的物种级系统发育分析与分类学修正》(Aspecimen-levelphylogeneticanalysisandtaxonomicrevisionofDiplodocidae(Dinosauria,Sauropoda))的论文,这篇长达页的论文的核心就是,雷龙重新变成了有效属。
雷龙=迷惑龙,雷龙≠迷惑龙,这两个大家伙到底有怎样的纠葛呢?故事还要追溯到多年前。19世纪70年代末,那时美国刚刚结束了内战,但另一场战争却在本土悄悄上演了,这就是“化石大战”。“化石大战”的主角是古生物学家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OthnielCharlesMarsh)和爱德华·德林克·柯普(EdwardDrinkerCope),两人因为一块蛇颈龙类的头骨结怨,于是卯足了劲要发现更多的恐龙以超过对方。
迷惑龙和雷龙的命名者: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图片来源:fineartamerica
年,马什根据发现的部分化石建立了迷惑龙属(Apatosaurus),属名来自希腊语中的“?π?τη”(意为“骗人、欺骗”)和“σα?ρο?”(意为“蜥蜴”),合起来是“骗人的蜥蜴”,因为迷惑龙化石中的人字形骨与其他恐龙不同,反而与著名的海生爬行动物沧龙相似。迷惑龙的模式种名为埃阿斯迷惑龙(A.ajax),种名来自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大埃阿斯。
两年后,马什的团队在怀俄明州的科莫崖发现了一具巨大的恐龙化石,这可把马什高兴坏了,他要用这个大家伙好好打击一下柯普。经过匆忙的研究,马什将这种恐龙命名为雷龙(Brontosaurus),属名来自希腊语中的“βροντη”(意为“雷声”)和“σα?ρο?”(意为“蜥蜴”),合起来是“雷声的蜥蜴”,因为马什相信这种巨大的恐龙在行动时发出的巨大响声如同雷声。雷龙的模式种名为秀丽雷龙(B.excelsus),种名原意是“数量超过”,因为其荐椎骨数量比其他恐龙要多。
手捧雷龙的马什立即开始发动宣传攻势,各大报刊上都刊登了他对雷龙的描述:“我们惊奇地发现了这种巨大的恐龙,它身体笨重,四肢发达,有长长的脖子和尾巴。这种恐龙重达30至35吨,而大约体长21至27米,它的脖子比身体长,竟达6米!它的尾巴大约长达9米,它可能可以用脚后跟支撑而站立起来,那真是高耸入云……它可能生活在平原与森林中,并可能成群结队而行,当一大群雷龙从远处走来时,一定是尘土蔽日,响声如雷。”雷龙的名气就这样被传播开来。
马什于年绘制的雷龙骨骼图。图片来源:wik、、
雷龙为自己挣足了面子后,马什开始仔细认真的研究这种恐龙,当他将化石与之前命名的迷惑龙对比之后彻底傻眼了:它们很可能是同一种动物!马什没想到自己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如果承认的话肯定会让柯普笑掉大牙。想到这里,马什决定耍点小聪明——反正化石中没有发现完整的头骨,那就参考圆顶龙的头骨给它加个脑袋吧!就这样,在马什年完成的雷龙骨骼图中,这只动物有着一个类似圆顶龙那样又短又高的头骨,这绝对是古生物界挂羊头卖狗肉的典型案例。年,马什逝世,而他命名的雷龙于几年后被装架,并在耶鲁大学的皮博迪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出。这可是第一具装架展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早于家喻户晓的卡内基梁龙。
美国邮政管理局年发行的雷龙邮票。图片来源:sacredsymbolic.鐧界櫆椋庡湡鏂规硶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庡寳浜摢瀹跺尰闄㈠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ys/1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