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读书的书法人

 

做一个读书的书法人

任何艺术都需要文化滋养——文化的积累最主要还是通过读书来获取的。

书法的母体是文学,书法的载体是文字。书法是抽象的艺术,更需要文化的滋养。翻阅古代书法史,可以看到,书法是古人的生活状态,是文人行为的轨迹。书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选进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收录上下余年的散文不过篇。颜真卿,是唐一代书法开风气者,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可谓双峰并峙,官职到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他的诗文及对文字的研究亦很有建树,他有一首诗我们都很熟悉:“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争座位》既是颜体行书的杰作,也是一篇绝好的论文。宋四家——苏黄米蔡、元代赵孟頫皆如此。明清自不用说,王铎、徐渭、文征明、祝枝山、何绍基、赵之谦、翁同龢皆为文人,或诗词或文章或考据,书法之外皆有建树。

民国以来,能彪炳书法史的于右任是政治家,诗人;鲁迅,文学家。近现代,启功、饶宗颐等书画兼善,诗文俱佳,且他们大部分被尊为国学大师。就新疆来说,近现代能在书法上留下声名的或应是李般木、刘萧芜、王子钝、王孟扬、杨子敬等这些有诗文传世、德行高标的饱学之士。王子钝之《天山颂》云:“西域有一人,嶙峋持大节。昂首出青云,当胸堆白雪。儿孙喜交游,九州广罗列。借问寿几何?苍茫无岁月。”我的恩师闵荫南先生对此诗极为推崇,多次书写。

常讲“与古为徒”,我理解与古为徒要在两个方面来做,一方面学习古人的技术和法度,另一方面还要学习古人的品行和治学。临帖获得技法,提升技法,持之以恒临帖能让书法达到一定的水平;而读书是养护书法,润泽书法,使书法多一些与众不同的精气神,使书法作品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

年这个时节,我在拜师时闵荫南先生告诉我九个字:做好人、读好书,写好字。闵荫南先生说,好书就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是中国文化之源头。一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一个民族,均有其人人必读之书。自朱子起,六百年来人人必读之书为‘四书’。《论语》《孟子》为我国两千年来必读书。《大学》《中庸》则为六百年来所定。余意《庄子》《老子》亦当为必读书,固儒道两家已有两千年历史,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最久。”钱穆认为《论语》《孟子》《庄子》《老子》为“新四书”,中国人之道理,万变不离其宗,均包含在这四本书中矣。

作为书法爱好者来说,读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当然不能少。儒家的经典当然是首选,读“四书”或者钱穆说的“新四书”。一定要读,不仅要读,一生坚持去读,关键篇目需要背诵。

读书无需大块时间,贵在有恒,贵在坚持。闵老也反复给我讲,古人不拿笔不读书。说得就是要作眉批、划重点、写体会。我的工作繁忙,没有整块时间,就在睡前看一看,偶尔抄一抄,上班的路上读一读,有时还在公交上听一听经典的音频,耳音灌多了,自然也会增加理解。我也会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章。当然,这是费心思的,也因为如此,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我的恩师闵荫南先生常教诲我要做好人。我理解做好人就是要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涵养自己的性情,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读书,心态变得日趋平和,也懂得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理,也知道应该不媚上,不凌弱,平等待人,善良待人。

读书是修养身心,写字也是修养身心。读好书和做好人是相辅相成,故闵先生常说:读书必须伴随一生,读书使你内心得到教化。

古人在马背上、轿子中、行船中、如厕时读书。我们如何结合研习书法读书?

一是学懂弄通碑帖式读书。学习一个碑帖,要对碑帖整体进行了解,其时代背景、艺术特征、流传情况、包括重要版本。比如我对颜真卿行书的学习,肯定要了解颜真卿的所处的时代、家族传承、颜的书风发展,后人关于颜真卿的评述等,对于《争座位》全文,我也基本能背下来,我还从论文的角度向学生解读和分享,当然,我也写了学习颜体行书的体会文章,选择合适的刊物发表。

我想,我们学习篆书,那也应该读一读《说文解字》。对于古文字,首先要一个字一个的去解读。我有个朋友叫夏明放,他初学吴昌硕临石鼓文,他就把字帖画花了,每个字画出坐标,每一个字都有拼音和注释,每一句都要弄明白意思,所以进步很大,学习时间不长就参加了一些展览,这就是典型的研究型、思考型的学习。

我还有一个朋友正在临习《曹全碑》,她先读碑文,几乎能把曹全碑文本背下来。我的大哥接触曹全碑之始,就能把曹全平叛疏勒国之乱建功立业的事情说清楚,这就是一种学习方法。当然少不了对每个字的认真研习,我大哥根本不用集字,学习半年时间就能够用曹全笔意抄写诗文,虽然有时还用简化字,但写出来就有那个味道。这种学习是与古人对接,真正的与古为徒。

二是结合碑帖内容的记忆与解读。比如智永书写的《千字文》或者其他书体版本的千字文,都应该去在临习书法同时可以背诵文本,“尺璧非宝,寸阴是竞”多好的句子啊。如果写《兰亭序》而不背诵文本意思,那简直是糟蹋书法了。这样的经典不仅要背诵文本,还应该能背临书法。《圣教序》中:“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当然,写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同学照样可以去背诵,也可以在日常临习或写作品时专门写一段,既能记住字形,还能背诵文章,一举两得,如果再看一下注释,了解一下文意,对我们的精神也是一种洗礼啊!再比如临习赵孟頫抄写的《赤壁赋》《洛神赋》《道德经》都可以如此。有一阵我能够熟读乃至背诵《离骚》,就是因为临习文征明书法《离骚》,我过繁体关也是从此开始的。

三是对重要书论的背诵与体悟。孙过庭的《书谱》是用骈体文写成的论文,书论精,文采好,书法妙!这是书法人最应该背的,不仅要背诵,还要体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如“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这些都有很深的道理和指导性,需要我们在临习书法时不断体悟。当然,平常在写练习是也可以大量抄写古人的书论,借此理解并实践其观点。

四是对所书写诗词文的理解乃至背诵。我的恩师闵荫南先生说:绝不去写不懂的诗和文章,这是他奉行的一个原则。我也在学这个方法,但是远远不够。闵荫南先生说:在写的时候如果能够深刻领会其中的意思,你的心境就不一样了,你是被感染的,是被陶醉在里头的,而不是被动来写书法,所以这个特别重要。抄诗文,理解内容写起来更有感觉,比如我写李白的诗歌,肯定会有一种放的感觉。明明是国庆周年的主题展览,却有人写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纵然书法再好,也不能展出啊!我就杀掉过这样的主题展投稿作品。

五是对诗词基本常识的理解与学习。我们经常会抄很多诗词、对联。我也看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分明不是对联却用对联的形式和章法。应该学一学这方面常识,与写不写诗词对联没有关系,毕竟是另外一个行当。但作为一个合格的书法家,对诗词基本的平仄、对仗、押韵要有了解。有些所谓七言律诗,却连基本的韵脚都押不上,更别说颔联、颈联的对仗之类。所以,我觉得多背点古代的诗词,略看下这方面的知识,都能避免常识性的问题。

六是重视汉字繁简字的学习和记忆。主要还是对文本和文字的理解。比如,前后(後)与皇后就不一样,里(裏)外和公里、乡里就不一样,说话的云和云(雲)彩就不一样,作为我的“余”和剩余(馀)就不一样。常见分不清搞错了是因为不知道文章的意思,不知道文字变化所致,而这些又恰恰是基本的、常识性的东西,犯常识错误不应该。所以,还是要读点古文,查一查工具书,最起码也要去问问度娘!昌吉的一位朋友张根东古诗写得蛮好,他也问偶尔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ys/129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