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人80后博导邓露从农家子弟到男神教授

 

土著民?乡土

乡音

乡情

文|湘声报记者肖君臻

视频|湘声报记者黄达

转载自湘声头条湘声报有删节

  邓露,年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三塘铺镇,28岁时进入湖南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博导,一时风光无两,火爆网络。此外,他还头顶多个耀眼光环——全国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湖南首届“我最喜爱的青年教师”……

  归国6年里,致力桥梁结构安全和振动相关领域研究的邓露,成果颇丰,但仍勤奋谦逊。这位学生眼中的“男神教授”,时常会应邀分享自己的奋斗故事。   

两次失利后奋起赶超

  

  邓露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从小,他的学习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

  

  初三物理竞赛,邓露获得全国一等奖。按照惯例,他可以保送进长沙市一中理科实验班。然而,当年这项政策突然取消。无奈之下,14岁不到的邓露,只好一人前往长沙市一中,参加理科实验班的公开招考。因人生地不熟他迟到了半小时。匆忙答题的他以4分之差,再次与长沙市一中失之交臂,为此他懊恼不已。

  

  此后,以保送生身份进入双峰县一中读高中的邓露,成绩一直维持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名之列。“当时我一心就想考进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邓露说。

  

  但高考后,邓露再次与心仪的大学擦身而过,进入华中科技大学。

  

  “事实上,我在高二时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已经达到这所大学的录取分数线。”邓露笑言,人生的两次大考虽然出现了失误,但并不影响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决心和信念。

  

  所有的转折都有契机。年9月,刚入大学的邓露在听了一场优秀学长的报告后,振奋不已,决意憋着一股劲,为自己的求学梦努力赶超。

 

 

  邓露为自己拟定目标,开始攀爬一座座山峰。大学期间,他保持着专业第一的成绩,还担任了学生会副主席等职务;为申请留学,他通过两个英语考试(GRE和TOEFL),为加大录取把握,他还发表了一篇科研论文。

  

  21岁时,邓露以专业第一的成绩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并获得土木工程专业三大全国性奖项之一——詹天佑土木工程高校优秀毕业生奖。

  

  与此同时,他申请的9个国外大学,有7个发来了录取通知,其中包括斯坦福大学,并且有4个学校给了全额奖学金。

  

  年8月,邓露接受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全额奖学金,师从SteveCai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遵从内心声音回国

  

  在美国,邓露用3年半时间以全A成绩完成了博士毕业要求的18门课程,以及一篇高水平博士毕业论文;到美国留学第一年,他用剩余的10万元奖学金,把父母在老家的房子重新进行了翻修;参加工作第一周就用自己的薪酬,买了一辆崭新的奔驰;工作两年就提升为项目负责人,管理5个博士。

  

  这一系列让人艳羡和惊叹的经历背后,是邓露目标明确地全身心付出。

  

  “我没有研究生学历,直接进入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意味着我要付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和精力,来攻读多出来的8门课程。”邓露说,博士生期间,他养成一个习惯,即严格合理安排时间,不将时间浪费于零碎事情。

  

  年初邓露博士毕业后,进入当时全球排名第一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公司的核心研发部门就职,担任高级研究工程师。

  

  在邓露进入埃克森美孚工作的第一天,为了更好地融入新环境,他将部门里50多位同事的个人信息全部记住,并将照片和姓名对号入座,迅速拉近了与同事们的距离。

  

  这个特别的黄皮肤男孩让大家十分惊讶,“才一天就能记得我们所有人的名字、学校、专业等信息,还这么热情友好。”

 

 

  在埃克森美孚公司工作期间,邓露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刺激”。“这个刺激,一部分来源于要在这样一个人才聚集的公司里做到拔尖,并不容易;另一部分则是惊叹于公司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邓露说。   

  年8月,邓露入选中组部首批“青年千人计划”;年3月,他签约湖南大学,回到祖国。

  

  “放弃美国优渥的物质条件毅然回国”,曾有媒体如此表述邓露当年的选择,邓露却不以为然。

  

  “我在去美国之前就已经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所以‘毅然’一词,并不准确,回国是自然而然的真实选择。”邓露说,在埃克森美孚他看到了中美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这更让他坚定了回国的想法。

  

让学生走向国际平台

  

  回国后不久,邓露组建了一支非常年轻的研究团队。如今,这个科研团队已经拿下了3项国家级项目、1项省杰出青年项目和1项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在桥梁结构的安全和振动研究领域成果频出。

  

  年,邓露参与的《强风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保障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其参与的另外一个项目《正交异性轻型组合桥面新体系》,荣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今年6月,邓露团队的科研论文获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优秀论文;7月,邓露受邀前往澳大利亚参加国际桥梁维护与安全大会,并作为主席主持了一场分会,其团队博士生何维也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作为老师,自己的成长和学生的成长是息息相关的。在现有的评价体制下,我的学生能够处于非常优秀的等级,并且超越当年的自己,我感到更加欣慰。”邓露说。   

  

  立志回国投身教育、培养人才的邓露,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年开始,邓露就经常带领本科生参加国际会议,并精心为学生创造与国际知名教授面对面交流、组织和开展大型活动等机会。同时,他还会引导学生在国际会议上做学术报告,不断培养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湘声报记者黄达/摄

   

  在一些国际学术会议上,不少专家曾夸赞这些中国学生说:“中国的本科生,如此年轻,就能做这么流畅的学术报告,真不错!”

  

  “一般年轻老师在与国际学术大牛交谈时可能都会有胆怯心理,而我的学生可以与他们谈笑风生,让人欣慰。”邓露说,自己的课题组制定了规章制度,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计划目标,促使他们进步。

  

  曾有记者在毕业季采访一位邓露的学生:“大学四年最舍不得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最舍不得邓露老师。”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学生就像一张白纸,老师就是一个画家,决定这幅画的美与丑。”在题为“综合素质的提升”的专题讲座上,邓露以此为结束语,与在场的同行共勉。

相关链接:

双峰人邓露:中国最年轻博导的成功范本

邓露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三塘铺镇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一次双峰老乡聚会上,记者见到了邓露。仔细打量面前这位娃娃脸,个头约摸一米七,身着黑色夹克、棕色皮鞋和浅色牛仔裤的他,不像想象中耀眼得会让人有距离感,相反地,他普通、低调、谦卑。当大家高谈阔论时,他会微笑着倾听,他并不喝酒,却礼貌地给每位象征性敬酒。大家用最纯正的家乡话聊天,邓露的家乡话和大家一样正宗,比如形容“很多”,他会说“猛多巴多”,而邓露说普通话的时候你却不听的出他的乡音。我们猜测,邓露在湖大用全英语上课的时候,他的发音应该是纯正的美国口音吧。

“湖南大学以及土木学院的领导给了我非常大的支持和帮助,我非常感激。学校和学院现在提供的环境和条件也都还比较满意,各项工作现在开展的都比较顺利。现在终于已经等到了可以发挥自己才干的时候了,我希望自己能在以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沿着自己的工作设想,保持激情努力工作,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我希望并且非常相信在湖南大学,我的这些梦想都能够实现。”“因为这里是我的根,是我努力工作的真正动力所在。”邓露这样说。

中国最年轻博导邓露讲述成才之路,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礼物

土著民讲堂

年3月11日(周六)10:00,双峰人在长沙(菁英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dzz/126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