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
这是一幅描绘冬日雪景的山水画。画面起首远山平缓,进入中段以后,山势渐渐高耸,转而趋于平缓,整幅画面富有高低错落的节奏感,使观者仿佛身临其境,坐于舟船中,沿江眺望窗外时时变换的景色,充分展示了长卷绘画的特点和魅力。全卷用笔细劲,笔法流畅,意境肃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时期画院的艺术水平。
宋元宝翰册
此册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原为三十四开,第一开宋仁宗御笔飞白书“看云“二大字;第二开为宋徽宗楷书《闰中秋月诗帖》;第三开至第六开为黄庭坚行楷大书《送四十九侄诗帖》;第七开、八开为黄庭坚草书《寄贺兰铦诗帖》;第九开至第十一开为米芾行草书《跋林逋梅花诗》;第十二开、十三开为米芾行草大书《词帖》;第十四开为李建中楷书《七言绝句》;第十五开为苏迈行楷书《跋郑天觉画》;第十六开、十七开为王庭筠行书《法华台道林二诗帖》;第十八开至二十四开为赵孟頫行书《杜诗》;第二十五开至二十八开为鲜于枢行书诗帖;第二十九开为虞集楷书诗帖;第三十开、三十一开为康里巎《临王羲之草书》;第三十二开至三十四开为俞和行草书诗帖。
宋人佚名游骑图
此卷旧传为唐人手笔,实为北宋画家摹写唐代人马画的精品,显露出宋人细谨求实的艺术面貌。此图画七人五马,出游狩猎。人物全身唐装,衣纹作铁线描,细劲刚挺,刻画细致入微,生动传神,设色极简,清淡明洁。
蔡襄自书手札册
蔡襄(一〇一二—一〇六七),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八年(一〇三〇)进士,曾任西京留守推官、知谏院、知开封府、知福州、知泉州、翰林学士三司使等职,晚岁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卒谥“忠惠”。工诗文,书法擅长行、楷,承唐启宋,独步一时。后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此册是蔡襄传世书作的重要汇集。本幅八开,题跋一开。兹按石渠著录顺序,冠以习用帖名,分别述之。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北宋年间,一代帝王书画家宋徽宗赵佶(—在位)沿袭“偃武修文”国策,大办翰林书画院(即宫廷画院),推行绘画科举制,宣和(~)年间又编撰《宣和画谱》,由此画家地位倍增,中国绘画艺术进入鼎盛时期。
在此背景下,早年游学汴京(今开封)的张择端改习绘画,并考入翰林书画院。但他擅长的风俗画与当时盛行的“院体画”格格不入,得不到“主流美术圈”的认可和帮助,故作品未能入选《宣和画谱》。不过,微服出访的公主“柔儿”(一说宋徽宗偶遇)对他十分赏识且暗生情愫。在柔儿的举荐下,张择端才历经十年创作的反映宋都繁荣的民风民俗画卷才得以现世。
马和之宋高宗书马和之画后赤壁赋图卷
此图绢本,淡设色,纵25.9厘米,横厘米。系根据苏轼文学名篇《后赤壁赋》内容创作,形象地再现了赋文内容。画面长江浩渺,远山起伏,江心一舟顺流而下,舟中苏轼与同游诸友据舱而坐正在饮酒。天空明月高悬,一只仙鹤飞过。对岸赤鼻矶断岸千尺,矶上杂树丛生,矶下水落石出。布局简远,景致清旷,笔法用兰叶描,秀逸而流畅,设色淡雅,人物生动,别具一格。后幅有南宋高宗赵构草书《后赤壁赋》全文。
元高克恭秋山暮霭图卷纸本设色47.5×84cm
此图是历代流传有重名的高氏之作,画重山叠岭、云烟出没的秋山风光。远山用墨线勾轮廓,加以青绿淡墨横点,概括表现烟云变幻莫测之态。山下丛林房舍,依山傍水,气韻流润。用笔兼工带写,云山、烟树信笔写之,房舍笔法工整,无率意之笔。画风学董源和米芾而又有变化,于简淡中见法度,严谨中见韻致。无作者款印。画幅右上侧有元邓文原题诗和清高宗弘历的题记。钤「项墨林鉴赏章」、「五溥仪携出故宫,年8月在长春伪满皇宫中被人撕毁,现仅存三分之二。后跋存李国蕃、文志仁二家题记。曾经明项元汴及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卷
此卷《洛神赋》即为赵氏行书代表作。行中兼楷的结体、点画,深得二王遗意,尤其是王献之《洛神赋》的神韵,即妍美洒脱之风致。如端正匀称的结构、优美潇洒的字姿、圆润灵秀的运笔、密中有疏的布局等;同时,又呈现自身的追求,象比较丰腴的点画,轻捷的连笔,飘逸中见内敛的运锋,端美中具俯仰起伏的气势,都显示出他博取众长而自成一体的艺术特色。故后纸诸家题跋如是评述此卷,李倜曰:“大令好写洛神赋,人间合有数本,惜乎未见其全。此松雪书无一笔不合法,盖以兰亭肥本运腕而出之者,可云买王得羊矣。”高启云:“赵魏公行草写洛神赋,其法虽出入王氏父子间,然肆笔自得,则别有天趣,故其体势逸发,真如见矫若游龙之入于烟雾中也。”
趙雍(元人君子林图局部)
趙雍(—約)字仲穆,吳興(今浙江湖州)人,趙孟頫次子。官至集賢待制,同知湖州路總管府事,晚年隱居在家,往來于湖、杭間。承家學詩文書畫皆精,善鑒賞,人物、山水、界畫、花鳥、鞍馬無所不能。幼即勤奮,得母指教,稍懈母即嚴責之。稍長,“所畫濃淡淺深皆至理”。山水宗父法,參學董、巨、李、郭、蕭散清遠,筆力勁健,有個人面貌。蘭竹師其母,腴潤灑脫,頗有風致,尤精人物鞍馬,法唐人,有古意,行走滾臥,馳驟奔跳,浴水齧草,各式姿容神態皆生動,深得文人學士甚至皇帝好評。書善正、行、草,亦長篆書,體勢清勁。傳世作品有至正二年()作《采菱圖》軸、至正七年()作《挾彈遊騎圖》軸、()作《松溪釣艇圖》卷及《沙苑圖》卷,現藏故宮博物院;《著色蘭竹圖》軸、《青影紅心圖》《長松系馬圖》《清溪垂釣圖》藏上海博物館;溪山漁隱圖》哦張衍舊藏,圖錄于《中國名畫寶鑒》。至正十二年()作《駿馬圖》軸,藏台北故宮博物院;至正十九年()作《人馬圖》卷,藏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澄江寒月圖》纨扇藏遼甯省博物館,另有《墨竹圖》等。著有《趙待制遺稿》壹卷。
趙雍之父趙孟頫是元代最富盛名的大書畫家,爲元代畫壇領袖人物,後人論其畫;有唐人之致去其纖,有北宋之雄去其犷,趙孟頫在繪畫上是個難得的全才,人物、鞍馬、山水、花木、竹石、禽鳥等,各種題材都很擅長。傳世作品主要有《陶淵明故實圖》、《紅衣羅漢圖》、《浴馬圖》等。
趙雍之母管仲姬是有名的才女,她知書達禮,詩詞書畫,無不精通,尤其擅長畫墨竹梅蘭,她筆下的竹子有:鳳竹、雪竹、晴竹、石竹等,無論潑墨、雙溝均能刻畫入神,或著色或白描,無不風姿綽約,惟妙惟肖。
元倪瓒竹枝图卷
图绘一丛幽篁,清碧秀姿,在风中摇曳。绘画技法,湿笔淡墨为主,略加浓墨分出层次,笔触灵动。是其晚年之作,显出倪氏绘画中超俗绝尘的韵质。本幅乾隆帝御题诗:“风里试披清奏籁,月中乍展宛飞龙。一梢已占琅玕性,千亩如看烟雨重。乾隆戊辰御题。“钤“乾“圆印“隆“方印,朱文连珠玺。戊辰,即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乾隆帝时年三十八岁时。
商琦春山图卷
此图是商琦唯一存世的署款之作。远景峰峦叠翠,烟笼雾罩;近景丛林杂树,着春染绿;远景、近景之间衬以沙碛古桥,更添空阔苍茫之势。图中所绘物象众多,展现了作者较为全面的技法和营势造型的能力。近景山石刻画细致,先以浓墨勾轮廓,然后以汁绿晕染石面,既显示出岩石的纹理结构,更洋溢出山川间的一派春意。远景群峰则以浓淡墨或花青晕染为主,浑莽一片的山峦为全画烘托出雄伟壮阔的气势。
康里巎草书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卷
康里巎(一二九五—一三四五),字子山,号正斋、恕叟等,康里部人(康里为当时西北游牧民族部落)。幼肄业国学,博通群书,从小受汉文化熏陶,其一生为官,多为文职。曾先后任秘书监丞、秘书大监、集贤直大学士、奎章阁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知经筵事等职。工书法,楷书师虞世南,行、草书学钟繇、王羲之,是当时少数民族的著名书法家之一。
元趙雍《挾彈遊騎圖》
畫家以鐵線描和遊絲描的手法,精細地描繪人物和馬匹,筆力剛柔相濟,用色豔而不俗,古樸典雅,整個畫面人物和馬匹,造型准確、神態生動、氣韻流暢。
元倪瓒幽涧寒松图轴
倪瓒的山水画秀丽、清幽。他作画喜用干笔皴擦,以侧峰着纸,稚嫩中见苍老,简淡中见厚重。焦墨只用在点苔或写景树丛。《幽涧寒松图》近乎正方形的幅面和平面的取景方法,使画家不得不采用特殊的构图方式,将通常所画的宽广水面压缩成一条溪流,从前景缓缓流过。他用轻重干湿不同的侧峰微妙地画出山石的顶面与侧面,以表现其立体感,此画对这一画法的运用可谓登峰造极。画中所展现的是幽静清凉的景色,而这正是倪瓒心目中的宁静有序、远离尘嚣的理想环境。
元李衎墨竹图卷(元人君子林图局部)
本幅无款。钤印:“李仲宾”“息斋”。李衎所绘墨竹讲求严守法度,一竿仰天直立,形如凤尾,摇曳晴空。笔墨挺劲厚重,意境萧散俊朗。引首文彭隶书“君子林”。前隔水乾隆帝御题,卷中裱边有词臣梁诗正、汪由敦、蒋溥、嵇璜、董邦达、邹一桂和诗。卷后赵孟頫题。本幅及裱工有项元汴、李日华等鉴藏印记。
明王绂画竹图卷(元人君子林局部)
此图画法上承元人而自出新意,顾盼生姿,以墨之干湿浓淡体现出竹丛承露带雨的姿态,用笔圆劲,格调清雅。对于王绂这样一位宦途坎坷、九死一生的文人而言,竹早已成为其生命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他曾在《题竹》诗中写道:“林下萧然拔俗姿,难随花柳竞芳时。秋深风雨邀谁听,岁晚冰霜只自知……”正是其内心世界的写照。本幅末自识:“王绂为士瞻。”本幅有项元汴、耿昭忠及清乾隆、嘉庆、宣统内府鉴赏印。
明沈周桐荫玩鶴图轴
图绘远山叠翠,中景青岩盘踞,湖水空明。近处一叟立绿桐之下,向渡石桥而来的白鹤拱手行礼,敬其仙风道骨,托物言志。画面清丽空灵,小青绿着色,少皴写多勾画,笔法虽略细碎,但骨力秀劲。画幅上,钤“烟雨楼”,烟雨楼为清代行宫避暑山庄一景,于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〇)仿浙江嘉兴南湖之烟雨楼所建,此画轴曾贮于此。楼建成的第二年(一七八一)闰夏,乾隆来此避暑,见此画给人以清凉之感,又寓道家逍遥出世态度,观之可暂且放下万机之累,得片刻神往之趣,便对它喜爱有加,不仅在玉池(诗堂)处,题字“赏趣”,还在画幅上题诗,并于次年季夏农历六月,又幸临此处,再次题诗画上。
明徐渭梅花蕉叶图轴
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奇人,在诗文、书画、戏剧创作方面都造诣精深。其书法取苏轼、米芾笔意而自成一格,字体奔放,一如其人。在水墨大写意花卉方面继承梁楷、林良、沈周诸家写意花鸟画的风格,运笔放纵豪爽,施墨淋漓大胆,不求形似求生韵。在大写意绘画上以卓越的成就与陈道復并称“青藤白阳“,对清代“扬州八怪“及近现代写意花鸟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会稽县志》《笔玄要旨》《徐文长全集》。
宋旭五岳图卷
宋旭五岳图卷
宋旭的画法继承明代吴门绘画传统,主要师法明四家之一的沈周,擅长画山水,兼善人物。由于他能远师古人,近取成法,创出了有别于吴派绘画的风格而自成一格,并对明末松江地区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世人遂称其为“苏松派“的开山之祖,明末赵左、沈士充等皆出其门下。
明吴宽行书记园中草木诗卷
《记园中草木二十首》,见于吴宽《家藏集》卷十九。诗后自题:“夏日在告,赋此以遣病怀。舜臣过访园居,偶谈及之,因请录一过,亦多识草木之义也。”可知吴宽病中遣怀,吟咏庭园草木,并应友人舜臣之请书成此卷。舜臣为盛虞,无锡人,著《端友斋录》。吴宽此卷真、行、草三体相参相映,收放自如,笔画稳健,书风质朴,无意经营,具有一种率意自然之美。
董其昌楷书正阳门关候庙碑卷
《正阳门关侯庙碑》碑文为明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冬日著名学者焦竑撰写,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春董其昌所书,董氏时年三十八岁。字体端稳工整,线条简洁,此时正值董其昌深研古代名家诸体书法时期,用笔方劲稳练,纤巧隽丽,颇得颜真卿、米芾书法风韵。
朱瞻基松云荷雀图卷
该卷有前、后两幅,前幅绘松石,有远山、云霭;后幅绘莲蓬残叶,一小鸟立莲茎上。该图笔墨清润,设色淡雅,意境清幽。后幅图上署“御笔“二字,钤“安喜宫宝“朱文方印,另钤有清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曾经明内府、安岐及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流落出宫,残损破裂,五玺中“嘉庆御览之宝“、“宝笈三编“已不存。一九六〇年,故宫博物院将两幅重新装裱,该画得以新生,修复时安岐二印裱尾纸上。
李士达岁朝村庆图轴
李士达(生卒年不详),字通甫、通父,号仰槐,一作仰怀,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万历二年(一五七四)进士,善画人物、山水。
岁朝即一年之始,指农历正月初一。该图表现的是村民欢度春节的热闹景象,有赏画、访友、挂钟馗像、庖厨、燃放爆竹等情节。右上有作者款题,款题左侧有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御题诗。
王原祁西岭春晴图卷
此图为王原祁仿黄公望画法,笔法精湛,墨色清逸。按王原祁自识可知,此图起笔于康熙四十五年(一七〇六),于康熙四十六年(一七〇七)王原祁六十六岁时完成,前后历时两年。
冷枚避暑山庄图轴
图中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而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与北京紫禁城相比,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是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作者以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避暑山庄后苑部分及其四周的崇山峻岭。
爱新觉罗福临行书王维诗轴
此作落款“庚子冬日书“,未署名款。“庚子“为顺治十七年(一六六〇),福临时年二十三岁。嘉庆时著录于《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钤“宝笈三编““石渠宝笈所藏“,并钤有“宣统御览之宝““教育部点验之章“,知此作应属抗战时的南迁之物。
王致诚十骏图册
该册精绘了乾隆皇帝的十匹由西域或蒙古进呈的坐骑。手法精整工致,外轮廓用线条勾出,再敷色隐去线迹,质感鲜明。马匹的肌肤皆合解剖,姿态闲雅安适,富有活力与生气,体现了画家对马匹个性的认识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每页中的山水、树石配景均出自宫廷里的中国画家之手,是中西合璧之作。
清人鸽谱图册
图中所绘之鸽应是宫中豢养之物,其中有些已经绝种。因此,这本既带有观赏性,又带有标本性的《鸽谱》为鹁鸽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
胤禛行书柏梁体诗序卷
此作书《九日宴群臣拟柏梁体诗序》,载《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六,书于雍正四年(一七二六),雍正帝四十九岁。结体瘦劲紧结,点划收放相宜,书风稳健纯熟。
陈邦彦楷书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轴
《御制圆明园四十景诗》,载《清高宗御制诗集》初集卷二十二。每首诗前均有御制诗序,细述景致特色与蕴含的深意,陈邦彦亦一并抄录。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州清晏、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髙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宇、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徳、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镜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永瑆楷书御制续纂词林典故序轴
永瑆,乾隆皇帝第十一子,封成亲王。工诗文、书画。书法初师赵孟頫、欧阳询,后涉足前代诸家,深得古人用笔之意。精真、行二体,兼及篆、隶,名重当时,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乾隆四家“。刻有《诒晋斋帖》。《词林典故》一书于乾隆十三年戊辰(一七四八)编纂,八卷,乾隆皇帝曾为此书作序。嘉庆九年甲子(一八〇四)此书续增至六十四卷,嘉庆皇帝亦为此书作序。
张照临王献之帖卷
此书是张照为学兄方觐所临王献之数帖,包括:地黄汤帖、鸭头丸帖、阿姨帖、豹奴帖、鄱阳帖、散情帖、府君帖、服油帖、阿姑帖、舍内帖、李参军帖等。此书布白疏朗闲逸,用笔敦厚淳朴,笔画转折多变,气势贯通。
爱新觉罗弘历岁朝图并新正重华宫诗轴
“岁朝图“是人们在年末岁初、一元复始之际,以绘画神祇人物、山珍蔬果、文房清玩、吉祥图案等形象,来祈求美好愿景、烘托喜庆气氛的艺术形式。此类图画自宋代开始流行,遂成风俗,绵延及今。弘历此图布局疏简,风神清新,景物皆得形似,表达出帝王对新年的喜悦和祝福,但稍显用笔刻露、板滞的弊端。
张若澄兴安岭图轴
清朝的发祥地是我国的东北地区,因而大、小兴安岭与长白山等处备受清代帝王的重视。史载,乾隆十四年八月,乾隆帝行围至都呼岱,次日登兴安大岭,御制长歌以纪之。是图即为张若澄根据此诗诗意绘制而成,钩摹出的山巅行营巧妙点出皇帝亲临兴安岭的主题,但见山势高峻,重林叠嶂,曲径蜿蜒,烟气散漫,正与诗中对兴安岭雄伟崇峻的赞美妥帖契合。
說明:文章摘自《石渠宝笈》,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北京哪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dwh/3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