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循经取穴思路与董氏奇穴董氏奇穴虽名为“奇穴”,但董老师常说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我认为书中的“正经”即是十四经。若非对十四经穴有极为深刻的认识,董氏断难发现如此多与十四经相关的奇穴。十四经与脏腑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说奇穴首先当然是应用十四经思路,十四经穴中循经取穴是针灸辨证取穴的最基本原则与方法。而运用董氏奇穴大致也不例外。加入个人研究的易理思路,如太极、阴阳、三才等,就更容易理解其应用之理,并进而发挥更多治疗效用。循经取穴可分为本经与表里经,这里举例略加说明:
(扫码免费学董氏奇穴治疗常见病)
一、本经取穴有些人对董师在十四经穴的成就懵然不知,这的确是一件可惜的事。殊不知董师因为对十四经穴的深入与扩大,才有数百奇穴的发明,而董师在十四经穴的应用方面确有许多发前人所未发之处,例如以髀关治感冒,以伏兔治心悸、心脏病,犊鼻治唇生疮,公孙治腰痛、手麻,三阴交治腰痛、落枕,阴陵泉治前头痛,腕骨治眼病,肩外俞治小腿痛,膏肓三棱针点刺治膝痛,承扶治瘰疬,风市治肩痛胁痛、半身不遂,陷谷治偏头痛、腹泻,风府点刺治呕吐,等等,董师在其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后亦附有“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可资参考。根据十四经循环,本经有病老师也常在本经取穴,例如常用董氏奇穴肝门穴治肝病,中医认为肝病多湿,小肠为分水之官,小肠的原穴腕骨即为治黄要穴(《通玄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肝门穴位于手臂小肠经中央,既合经络,又合太极全息治中焦肝病之理,其效显著,自无疑义。又如正筋、正宗治疗颈项,既合于太极对应(详见《董氏奇穴穴位诠解》七七部位正筋穴说明),又与膀胱经有关,治疗颈项病当然有奇效。再如搏球(在膀胱经上)治背痛,其门、其正、其角(在大肠经上)治痔疮,天黄、明黄、其黄(在肝经上)治肝病,下三皇(在脾经上,其中人皇为三阴交,系脾肝肾交会)治泌尿、脾胃、妇科病,人士、地士、天士及曲陵穴(在肺经上)等治气喘感冒,门金(在胃经上)治肠胃病变,皆与经络循行有关,这些皆足以说明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经为基础来运用的,唯不同者,董氏奇穴多在远处取穴,而非患处局部取穴。并且,董氏奇穴又兼顾对应全息,因此效果更为突出。
二、表里经取穴法十二经脉中,每条经脉都有与其互为表里的经脉。十二经脉表里相配是根据脏腑生理病及相互关系而配的,在生理有经络的联系,在病理上也有--定的关系,例如肺气虚能引起大肠肃降不顺,大肠秘滞也会引起肺气上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途径,在体腔有络属关系,在四肢有脉气交接关系。表里经取穴法在古法针灸中经常应用,如《百症赋》中就有很多例子:“阴郄、后溪治盗汗之过多”,后溪在小肠经,阴郄在心经,两经互为表里。又如“梦魇不宁,取厉兑隐白”,厉兑在胃经,隐白在脾经,两经互为表里。此外,《玉龙赋》也有“肘挛疼兮,尺泽合于曲池”,也是表里经互用,这些都是很显著的例子。董氏奇穴的表里经取穴法基本上就是:本经有病,常取互为表里经的穴位。例如取在手阳明大肠经的奇穴指五金、指千金、木穴治疗肺所主之皮肤病甚效。又如小间穴在食指大肠经边上,能治肠炎,由于大肠与肺相表里,故能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还能治支气管扩张。木穴董师原书主治只写“肝火旺,脾气燥”,但我发挥以之治疗手掌皱裂,手皮肤病尤具特效,治疗鼻涕多很有效,治感冒流涕可止于顷刻。之所以治鼻病甚效,其原理即是根据经络思路,该穴在大肠经食指,与肺经相表里亦有关。此外,以脾经火菊治疗前头(阳明头痛),在胃经之四花中、四花外、丰隆点刺出血治疗痰(脾聚痰湿)瘀阻滞之病亦是。我个人更是将十四经证治法则与董氏奇穴融会贯通,扩大了奇穴的应用人体的各组织器官,是一个统的有机整体。因此透过经络可以治疗人体内外之病。以循经疗法为主要思路结合奇穴与十四经穴,并与脏腑功能结合,临床非常实用。三、十四经循经法则应用根据经络及藏象治疗思路,运用董氏奇穴,治疗作用甚多,疗效甚好,这里选取四条经络加以介绍,其运用方法如下:(一)手太阴肺经肺主皮毛(皮肤),与表证、汗症有关,能治感冒及汗症,奇穴土水穴能治疗感冒及汗症与此有关。制污穴治疗皮肤溃破久不收口,与主表、主皮毛有关。肺朝百脉,脉伏不出亦取治于肺,肺为水之上源,透过肺与膀胱通,能开上窍、利下窍,通利小便,也能治疗膀胱经病变:如尿多尿涩可针曲陵(尺泽)、列缺。如重子、重仙治疗背痛,小节治疗踝痛。肺经中的经穴,用于呼吸系统的最多,其次用于心脏病,董氏奇穴中许多穴位能治疗呼吸病,也能治疗心脏病,这是因为心经“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语译:它的直行经脉,又从心脏的脉络上行于肺部),这就是董氏奇穴中许多穴能治疗呼吸病也能治疗心脏病的原因,如人士、地士、天士、曲陵皆治肺病,也治心脏病。本经在临床上不仅对肺重要,对胃及肠亦有很深的关系。本经也关系着脾胃消化系统,因为肺经循行经过胃肠,土水穴可治腹泻、胃痛。宣肺解表、止咳平喘常用以下诸穴:土水(鱼际)、曲陵(尺泽)。土水(鱼际穴)主身热,治疗支气管哮喘,甚为有效,还能发汗止汗。曲陵(尺泽)用于逆气泄泻,在痢疾严重时取用。地士(孔最)是郄穴,用于病况症状较急之时,如吐血、肋膜炎和肺炎等寒热剧烈之场合。针刺地士(孔最),治疗支气管哮喘,其缓解率在八成以上。地土(孔最)对痔病亦有特效。有些穴能清热止血,如咯血可取地士(孔最)、土水(鱼际)、曲陵(尺泽);鼻血可刺少商(刺血)。少商、土水(鱼际)、地士(孔最)、曲陵(尺泽)等穴可治咽肿痛。本经的特点:不论在呼吸系统病、心脏病或肺经之病,均系浅针有效,针刺不可过深。此即所谓以皮治肺。戒烟针列缺透阳溪,皮下横针,亦治肺也。又本经和大肠经有着阴阳关系,所以病症上也密切相关,在临床上不能不重视。喉痹(扁桃体炎)、鼻衄(鼻出血)均系肺部气管上的病,皆可以肺经主之。但在阳明大肠经中亦有多穴可治(如商阳点刺),可以知道这些病多是属于阳病的。董氏奇穴在大指上有阴面阳面之别,主要是与功能有关,大指阳面的止涎及制污皆治外流之病;妇科穴在阳面治疗子宫病;阴面的五虎治全身骨肿,则与脾主四肢有关。立掌,五虎穴在最上,治最外面病;止涎在上,亦冶上面之口涎病;制污在中治肺脾,主皮肤肌肉之病;妇科穴在下.治疗子官病。(二)手阳明大肠经综观大肠经各穴的主治症,从它的循行可以知道多见效于鼻、齿、咽喉等病症,如木穴及大白治疗鼻、眼病,都是此理。奇穴浮间外间治疗牙痛亦有效。大白治疗三叉神经痛甚效。灵骨、大白治头痛亦甚效。通鼻止塞取木穴;感冒取大白、木穴。本经穴位善治肛门病变,温溜(其正、其角夹之)能治大便脱肛、痔疮痛。调治皮肤亦常用本经穴位,这是因为阳明经多气多血,又大肠与肺相表里,肺主皮肤之故,木穴指五金指千金、指驷马皆能治皮肤病变。肩中穴亦能治疗荨麻疹。由于大肠与肺相表里,本经某些穴亦能治感冒及通鼻(大肠经上至面部夹鼻,亦治鼻病),木穴治疗感冒及鼻病极为常用。从古书的观点来看,大肠经最有应用价值的是身热症,阳明经上于头面,多气多血,多实证、火证,因此常以阳明经穴位泻上窍之火热证及表热,从肺主皮毛的关系上来看,其腑为大肠,主身体的表部,邪气在表部发热,即在初期疾患发热时很有功效。肘以下的要穴,主治发汗,降热极有效。治疗时从二间到其正其角不论哪一个穴,实际均可应用,尤其是小孩的高热,最好在二间(大肠荥穴)或董氏奇穴大白用三棱针刺血,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甚效。曲池退热也有效。其门、其正皮下横针治疗痔疮,盖肛门又称魄门,肺主魄也;本经所过之水金、水通治肺病,亦皮下横针浅针也。透过脏腑别通之大肠与肝通,许多穴能治肝经病变,在食指阴面的五间穴皆能治疝气,木穴能治肝经所过鼻腔及眼睛病。灵骨及大白、合谷皆能治肝经所过之经络痛,如鼠蹊部痛等。大白、灵骨、曲池皆善治肝经之头晕,曲池治晕尤效。董氏奇穴在食指的阴阳面排列,亦与功能有关,位于食指上在阳面的指五金、指驷马能治疗在上的病(皮肤病)及阳腑大肠的病,在阴面的五间(大小外浮中间)穴治疗脏腑别通在下的肝脏病变。(三)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与脾经相表里,胃与大肠皆属阳明,手足阳明经相酒.故本经最常用于治肠胃病。又手太阳小肠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一下巨虚与上巨虚,皆位于足阳明经。故足阳明经与胃、小肠、大肠乃至整个消化系统有密切关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剧痛时取解穴(本穴和胃经郄穴梁丘邻近),加门金(调和木土)更佳。腹痛也可取解穴、门金(陷谷)、上巨虚四花上(足三里)。常用腹部各穴,取足部各穴尤佳。腹泻针门金(陷谷)最特效;痢疾针门金(陷谷)、天枢四花上(足三里);便秘取上巨虚、天枢、四花上(足三里);食滞针四花上(足三里)、天枢、门金(陷谷)。脾胃为后天之本,胃经和脾经都是有关消化系统的。本经穴位常用于调补虚证。身体营养缺乏时,可取本经经穴医治。尤其是呼吸系统疾病,可以用本经经穴。补益强壮,最常用足三里(四花上),足三里为土经土穴,土性最强。又阳明经多气多血,常用于调理气血,治疗皮肤病亦极效,驷马位于胃经即系此-道理,解穴善于调理气血,治疗气血错乱及解晕针。阳明经气血皆多,故多实证。常用于本经泻火,尤其是火上炎之头面、神经症状最为常用。口眼歪斜针上巨虚、四花上(足三里)甚效。牙痛针内庭、厉兑、四花上(足三里)。前头疼痛针门金、内庭。偏头(太阳穴)痛针陷谷甚效,门金更效。因为胃经通过乳头,对于乳腺炎可取梁丘(或解穴亦可)、门金,亦效。又脾胃为生痰之源,本经穴位亦常用于化痰。丰隆(四花外)为痰会,理气化痰最常取丰隆(四花中)、四花上(足三里)。平降血压针丰隆(四花外)、内庭(门金)。痰饮所致眩晕可针丰隆(四花外)、解溪、四花上(足三里)。因丰隆(四花外)为痰会,在此穴刺血可痰瘀并治,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本经可降升火,应用于晕针(如解穴、四花上)。又中风之足部麻痹症,多系来自外侧,故可与胆经经穴并用,或针三重穴少阳阳明并治。自古认为发狂是由于阳明之热,故精神病与胃有着密切的关系。患精神病的人,消化能力大都异常亢进,如调整胃经的实证,狂性便可以减轻。癫狂取丰隆(四花外)、厉兑有效。相对的,对精神衰弱症,如补胃经的虚,使身体营养和精神改善,则往往可以治愈。神经衰弱可针厉兑、四花上(足三里)、丰隆(四花外),包括疆梦连连。阳明胃经属土,针之尚能通络除湿,如治疗肩臂不举常取条口、上巨虚。肩背疼痛针髀关甚效。(四)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除与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及胸部有关外,其支更别注于心中,影响精神作用。脾胃相表里,脾经和胃经是现代主治胃肠消化系统疾病有效的经络。本经常用于调理脾胃及治疗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针刺公孙穴(火散,络穴)后出现蠕动减弱。细菌性痢疾常于人皇、地皇、天皇(阴陵泉,合穴)等穴附近触到过敏点,并针此过敏点治疗急性菌痢,可迅速治愈。治疗腹痛常取火散(公孙)。治腹泻常用天皇(阴陵泉)、人皇(三阴交)。针刺三阴交治疗便秘颇有效。治消化不良,公孙(火散)、三阴交(人皇)皆有效。
脾经的特征是能治疗生殖系统疾患,下三皇即是治疗生殖系统疾患的效穴。
脾经和身体倦怠、神经衰弱也有很深的关系。如呼吸系统疾患、妇科病,多因脾肾虚弱所致,亦可取下三皇穴治疗。脾统血,亦常用于治疗贫血、出血、崩漏之证,可取下三皇、通胃、通肾。
妇科疾病,多由脾虚而来,三阴交(人皇穴)有“妇人三里”之称,和阴陵泉一样是用途很广的。子官出血、月经异常等,凡与血有关之病,人皇(三阴交)穴皆能治疗,与肾关倒马更佳。脾主湿,脾属土,土能制水,常用本经穴位治水肿及痰湿、寒湿之病。健脾制水,治疗水肿常取天皇(阴陵泉)、人皇(三阴交)。遗尿可针人皇(三阴交)、天皇副(肾关)。小便不利针天皇(阴陵泉)、人皇(三阴交)。健脾除湿,治疗痰湿头痛,火散(公孙)、天皇(阴陵泉)、人皇(三阴交)皆有效。又脾主运化,身体沉重、无力亦可针本经,脾为后天之本,身体衰弱,机能不足亦可针本经穴位。眼肌无力针火散(公孙)、天皇(阴陵)。治疗糖尿病以下三皇倒马效果更佳。敛降上亢外浮之虚火,董师用火连、火菊降火维杰解为火连(太白)为脾之土穴,火菊(公孙)为脾之络穴,皆土厚也。此即“厚土敛火”。(五)其他经络其他经络循经法则应用,可按前述四条经络方法配合藏象发挥
河北珍方健康管理公司:张旭同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dwh/10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