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和人类文明走向毁灭最根本的原因
就是违反了丛林法则。
所谓倒行逆施自取灭亡。
因为丛林法则是宇宙大道。
百度“丛林法则”总共有多万条信息,虽然大部分是重复的信息垃圾,但也能从中看到“我们”对丛林法则的基本认知水平。我的基本结论就是“我们不知道”。如果我们是人类的总称,“我们不知道”这五个字展开了说就是我们人类根本不懂得丛林法则。在我看来,所谓丛林法则是一条宇宙大道;人类和人类文明最终必然走向毁灭的最根本原因就是我们(人类和人类文明)违反了丛林法则,正所谓倒行逆施自取灭亡是也。
且不说“丛林法则”这个名称是不是合适,但它的基本内容还是有广泛的共识的,大致说来有这样四句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汰。大致说来,前两句是讲宏观的总体的。意思是说物种之间是相互竞争的,然后由“天”来作出选择;适应者就可以生存下来繁荣一时;不适应者就可能被淘汰消亡。这里的天,可以理解为大自然,自然环境,或者更高一级的法则,比如生态法则。后面两句话是讲微观的个体的。意思是说弱小者是强大者食物,强大者吃掉弱小者;优秀的是胜利者,胜者为王;拙劣的是失败者,将被淘汰出局。
我们现在所口口声声说的这些似乎为共识的所谓“丛林法则”是不准确的,不完善的。我们一般认为所谓“丛林法则”是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名叫安提西尼首先提出来的,多年前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在他的巨著《物种起源》中进行了充分举证的,后来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提出人类社会也适用同样法则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做了进一步推演和引申,终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人类认识自然界和人类文明的规律,从而成为很多人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一把尺子,也就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安提西尼有一则寓言故事是这样讲的。丛林里的动物们聚在一起讨论如何建立一种丛林里的新秩序。小兔子抢先发言:“丛林里的动物应该一律平等,丛林里的事情应该大家一起讨论,再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决定。”兔子的发言得到了麋鹿、山羊、松鼠等许许多多小动物的热烈支持。就在大伙儿要鼓掌通过这个决议的时候,狮子发言了,它亮出自己的利爪,张开血盆大嘴,轻描淡写的说了一声:“我反对!”于是,小动物们纷纷四散而走,丛林又恢复了它原有的秩序。
伟大的博物学家达尔文游历大半地球千辛万苦历尽艰辛考查了很多物种(主要是动物植物)的生存状态,发现了很多新鲜的物种,得出了人类前未有的知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打开了一片暂新的视野。在野外的丛林中,动物的种类异常繁多,但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食草动物,一类是食肉动物。食肉动物处于食物链的顶端,食草动物处于中间。这两种动物哪一种过得更安逸更舒适呢?显然是食肉动物,狮子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休息,用于捕猎的时间很少,因为肉的营养丰富,热量高,吃一顿能顶好几天。而那些食草动物,特别是体型大一些的,则是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食,否则就满足不了身体的需要。可是,食草动物辛辛苦苦吃了半天,好不容易长了一点肉,最后弄不好还是成了狮子、猎豹的盘中餐。现在我们没有必要像达尔文当年那样辛苦了冒险了,你只要看看电视里赵忠祥们主持的《动物世界》类节目,肯定就会对此产生深刻的印象。
达尔文和动物世界们基本描述了动物界的竞争关系和情况,不同种类之间,如食草和食肉动物之间,同类动物之间,如同是食肉动物之间,同一族群之间,如蛇与蛇之间,同一族群内部个体之间,如獅群内部。植物界也有类似的法则。
春风将一棵草籽刮落在大树下,没几天,这棵种子就从泥土的缝隙中伸出幼嫩的小脸,羞涩地轻摇着身姿,张望着庞大的世界。一滴又一滴露水从大树的枝干上滴下,滋养着正在蓬勃生长的小草。草儿抬起头:“大树先生,谢谢您的帮助!”“哈哈哈哈……”大树浑厚的笑声在丛林中回荡:“别客气,丛林的法则似乎互相帮助的。你只管放心地长吧,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会尽我的一切力量帮助你的。”小草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它一次次地长高,一次次的倒下,终于长成一片嫩绿如茵的草坪。见此情景,一直没有作声的小树不解的问:“你疯了吗?为什么那么卖力地生长?”小草回答说:“我不能辜负大树先生的希望。”小树嗤之以鼻,摇头冷笑:“它很吝啬,你看他把我挤成这样,我都要无立足之地了。”“但为什么,它会这样如此不同地对我?”“因为你的存在不仅不会对它构成威胁,还会养护它脚下的土地,使它生存的土壤变得肥沃。”
这是一篇充满谬误的拟人童话。我之所以引用它一是要大家看看我们对并不完善的丛林法则的认识有多少偏颇,二是这毕竟也说明了一些丛林法则的道理。这段文字的谬误之处有这样几个,一,小草的生长不仅是几滴雨露的滋润,还有阳光的照射。二,大树下面往往是寸草不生的。三,不适合在树荫下生长的小草一般是不会扎根树下的,能扎根树下的小草一般是适应在树下生长的耐湿不喜光的品种。所以,如果这根小草是一个不适宜在树下生长的品种的种子落到了树下,一种可能是它根本没有机会发芽就已经烂掉了,另一种可能是勉强生长出来,它也是又瘦又黄弱不禁风很可能无法成熟无法繁衍它的后代就夭折了。总之,如果它是不适应的品种,一定是毁灭消亡,一定是不幸的;如果是适应的品种则如上述童话,只需在加一句:斑驳的阳光透过疏密的树冠射下来,她觉得全身都舒服极了。
我说达尔文所揭示的丛林法则是不完善的,因为他主要考查的是植物界动物界的,观察不够全面,因而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准确的。就各种生命形态而言,他就是不全面的,除了植物动物还有微生物细菌病毒呢。实际上微生物细菌病毒也在参与“物竞天择”。比如不断有细菌病毒来与人类搏斗试图不断地消灭人类。这难道不是物种之间的竞争吗?还有,人类毕竟说破天也始终是动物的一种(成神者除外),自然也参与了物竞天择的过程,但在进化与退化的博弈中,在突变与进化的节奏中,人类到底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由于时代的局限,达尔文并没有我们今天的认知更为深刻。
不仅各种生命体系有这种丛林法则,宇宙星辰之间有没有类似的丛林法则?我们看似没有生命的领域有没有类似的法则?放大我们的考察视野就会发现,达尔文的丛林法则是不准确的。尤其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按照这个法则得出的结论是强者必胜,胜者为王。但八千年前,老子得出了想反的结论。
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之后,观察到“万物并作”,生生灭灭往往复复所展示出来的规律,芸芸万物,“各复归其根”其根本又是什么呢?“归根曰静”,表面看来变幻无穷生生死死的热闹过程,却都归于寂静,静止。这是为什么呢?“静曰复命”原来静止也只是一个过程的一个环节而已,所谓命就是这个过程留下的痕迹轨迹规律。“复命曰常”所谓常,就是他总是这样的。“知常曰明”知道了这一点,你就是一个明白人了。所以老子得出的结论是“上善若水”“见素抱朴“,守柔守弱,”曲则全“,“柔弱胜刚强”,“无为无不为”。
显然,老子考查的比较全面,这里的“万物”,可以理解成宇宙时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所有的一切。根据抽样的概率,或者大数据,或者全息论的原则,得出的结论肯定要比达尔文们准确的很多。如在生命层面上,种群之间的竞争,老子认为“曲则全”,也就是说越小的越弱的越柔的越曲的越能得以周全,越能成为剩者,越能成为胜者。曲,易弯曲,经折,经折腾。无非就是细小柔软之类的。凡此类都可以称之为“曲”。如面对同样的地震,老鼠比人类更容易生存下来,蚯蚓比老鼠更容易生存下来,微生物比蚯蚓更容易生存下来。不仅是生存,而且是繁荣。也就是说同样是一场地震,对于人类和人类文明来说是灾难性的,而对于另外的其他物种或存在,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显然就是微生物细菌病毒之类得找机会繁荣昌盛,兴旺发达,试图统治这个世界。同样,石头比山峰更容易完整存在,砂子比石头更易完整存留。山峰崩塌,石头变多了;石头被粉碎,砂子变多了;砂子化为粉齑,泥土变多了。
可见,“物竞天择”不仅指植物动物更指宇宙时空天地之间万事万物。“适者生存”也没错,但可能不是被动的被选择,很可能是主动地选择。”弱肉强食“也许仅仅对动植物界是有效的法则,但在更大的视野下则未必是。“优胜劣汰”的”优“的概念内涵外延恐怕都需要重新认识重新定义了。我们人类对此的认知已经深入到“基因战争”的层面了,我觉得我们应该有公示的。据说每种基因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复制传播从而得以繁衍。但其原则是“适”,而不是貌似我们理解的“强”。也就是适了,就得以生存下来繁衍开来;不适了,就变,有可能变强,变大,变硬,变高,变厚,变深,变多,变快,也有可能变弱,变小,变柔,变矮,变薄,变浅,变少,变慢。但老子认为是后者,为什么呢?因为还有另外的法则.比如,生态平衡法则,就是老子说的根静而命复,芸芸而众生,万物得以并作。人类想独霸统治这个宇宙那是不可能的;老鼠也想独霸统治这个宇宙那也是不可能的;细菌也想独霸这个宇宙那也是不可能的。很可能也是不被允许的(?)。
所以,所谓丛林法则虽然我们的认知并不完整也不准确,但它依然是宇宙的根本大法之一,依然是我们人类必须遵循的准则之一。
万物都是生生死死往往复复,人个体,人类整体和人类的创造物人类文明也都是万物之一,和树下的幸运的不幸运的小草没什么区别;万物都有独霸统治这个宇宙的“想法”,但万物都不可能做到,因为万物都有自己的命,轨迹,或者预设的程序。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万物又都是平等的,众生也都是平等的。
在天地之间这个层面上“弱肉强食”也是基本大法之一,也是人类必须遵循的。也就是说“弱肉强食”既是大法则又是子程序次级法则,那也是必须的。
物种之间是弱肉强食的,老虎吃羊,狮子吃斑马。种群之内也是同样,成年的雄狮子都会被赶出獅群,老狮王一旦失利,新狮王就要全部杀死老狮王未成年的小崽。看起来很血腥很残酷,但这个原则确实众生的福祉,为了基因的繁衍,为了族群的生存,这是最重要的原则。这就是优胜劣汰,只有优胜劣汰才能保持族群的生存,才能保持基因的繁衍。只有狮子不断杀死羚羊中那些”不适者“,羚羊的族群才能不断地生存,才能保持其基因不会退化。
狮子与羚羊之间最大的不同是食性不同,一个吃草,一个吃肉。但其它指标却是互有长短,体型,体重,耐力,爆发力,速度,咬合力,听力,警觉性,群体数量等等可以列举很多指标。所以,并不是说狮子可以随意地吃掉任意一头羚羊,它只能吃掉羚羊群体中那些要么幼小,要么老迈,要么耳聋,要么眼瞎,要么腿瘸,要么受伤,要么生病,要么掉队的,要么不合群的羚羊,甚至是那些胆小,好奇,孤傲,贪婪,松懈的。狮子很少吃到怀孕的羚羊,为什么呢?
赞赏
人赞赏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鍖婚櫌鍖椾含鐧界櫆椋庢不鐤楃殑鍖婚櫌鍦ㄥ摢閲?转载请注明:http://www.fqmpm.com/wacs/6655.html